高二历史月考试题 1 2012 —— 2013 学年高二年级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命题人:崔力斌一、选择题(共 35 小题,每小题 2 分) 1.“夫仁政,必自经界(土地的分界)始, ……经界既正,分田制禄,可坐而定也。”孟子的这段话认为 A .轻徭薄赋是实施仁政的手段 B .均贫富是实施仁政的障碍C .解决土地问题是实施仁政的前提 D .贵民轻君是实施仁政的途径 2.“视人之国, 若视其国; 视人之家, 若视其家; 视人之身, 若视其身。”这一主张属于A .儒家“仁爱”思想 B .墨家“兼爱”思想 C .儒家“礼治”思想 D .墨家“非攻”思想 3. 儒道思想犹如中国古代思想的双璧。下列言论中,最能体现道家因循自然、崇尚无为思想的是()。 A ,不以人助天 B .制天命而用之 C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D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4. 春秋战国时代,诸子百家讲政治时大多站在民众一边,替天下百姓打算;唯有一家与其他各家不同,为君主参谋,专替君主打算。这一家是()。 A .儒家 B .法家 C .道家 D .墨家 5.“欲求兴天下之利, 除天下之害, 当若繁为攻伐, 此实天下之巨害也。”这一观点出自先秦()。 A .儒家 B .法家 C .墨家 D .道家 6. 有人认为,中国古代君主专制理论由先秦法家奠定,经汉朝儒生发展而成。这两个阶段的代表人物分别是 A .荀子、董仲舒 B .荀子、孟子 C .商鞅、孟子 D .韩非子、董仲舒 7. 儒家思想经过不断发展,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以下言论最能体现其适应加强中央集权需要的是() A.“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 之。” B.“以德兼人者王,以力兼人者弱,以富兼人者贫。” C.“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D.“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 8.“虎溪三笑“讲的是儒者陶渊明、道士陆修静、僧人慧远一起品茗畅谈、乐而忘返的故事。故事本身是虚构的,却在唐宋诗歌、绘画作品中时有出现。据此可以得出符合史实的结论是,当时 A. 儒道佛出现融合的趋势 B. 佛教开始传入中国 C. 诗歌创作呈现繁荣局面 D. 绘画风格以写实为主 9. 唐律疏议》记载:“德礼为政教之本, 刑罚为政教之用, 犹昏晓阳秋相须而成者也。”这表明 A .德礼是刑罚的本体 B .刑罚是德礼的体现 C .德礼相较于刑罚无足轻重 D .德礼和刑罚对政教皆不可缺 10. “人人自有定盘针, 万化根源总在心。却笑从前颠倒见, 枝枝叶叶外头寻。”这首诗反映了 A. 孟子的“仁政”B. 董仲舒的“独尊儒术” C. 王阳明的“心学”D. 顾炎武的“经世致用” 11. 中国古代学术史上曾经发生过一次著名的理学家辩论。甲方批评乙方做学问“支离”,乙方批评甲方做学问“太简”。下列各项中,属于当时甲方代表人物的主要观点是 A. 格物致知 B. 发明本心 C. 知行合一D. 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 12. 王安石提出“形者,有生之本”,与之相对立的观点是 A.“心外无物”B.“天地为万物之本” C.“夫形于天地之间者,物也”D.“舍天地则无以为道” 13. 明末清初思想家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在清代被列为禁书,其主要原因是该书 A .将人性与天理对立起来 B .质疑孔子的权威性 C .主张儒、佛、道三教合一 D .抨击君
第一次月考(崔1--3单元)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