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闽江河口湿地景观格局动态研究.doc


文档分类:建筑/环境 | 页数:约5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5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5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闽江河口湿地景观格局动态研究【摘要】:本文应用景观生态学的理论、方法和遥感、 GIS 技术,对闽江河口湿地生态系统结构、景观格局、动态及其驱动力进行研究, 探讨了近 20 年来闽江河口湿地景观格局演变的机理,并提出了基于景观生态规划和生态修复的闽江河口湿地景观的可持续利用生态调控策略。研究结果可助于揭示自然过程和人类活动对闽江河口湿地景观演变的影响机理, 为闽江河口湿地景观保护、受损湿地生态系统的恢复和景观生态规划提供新的视角和理论依据。论文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 、系统分析了闽江河口湿地生态系统结构特征通过调查和资料分析, 从植物群落、底栖动物、鱼类和鸟类等方面研究湿地生态系统组成结构。闽江河口湿地植物以芦苇、咸草为主, 其种类最多, 生物量最大,分布最广,是闽江河口湿地生物群落中重要的初级生产者; 鸟类区系以古北界鸟类为主要特征, 鳝鱼滩、浦下洲、六十份洲鸟类多样性指数较高, 而长岸洲、蝙蝠洲的鸟类多样性指数较低。无脊椎动物呈近岸低盐、河口半咸淡水、淡水三种生态类型。闽江河口湿地中鳝鱼滩湿地面积最大,维管束植物种类和鸟类数量最多。 2 、建立了闽江河口湿地景观分类系统综合考虑湿地的地貌、水文、基质及地表植被覆盖类型等要素, 将湿地景观按三级分类体系进行分类, 划分出3级 12 种景观类型,其中第 3 级景观类型中,有沙质湿地、泥质沼泽湿地、灌丛湿地、淡水水域、芦苇潮滩湿地、高盐碱潮滩湿地、咸水水域、河口沙洲湿地等 8 种自然湿地景观。利用 GIS 系统建立空间数据库和绘制三个不同时期景观类型图。 3 、系统研究了闽江河口湿地景观格局、动态及其驱动力从景观斑块特征看, 自然湿地斑块数量和面积最大,水域湿地斑块数量最少,平均斑块面积最大,咸、淡水域湿地景观是研究区景观的基质和廊道。自然湿地的斑块分维数相对较大, 斑块形状较复杂, 水田、养殖池塘等人工湿地的分维数较小, 边界比较规则, 自我相似性较好。河流湿地斑块形状指数比滨海湿地大, 说明河流湿地受人为干扰影响较大, 斑块破碎化程度高。自然湿地景观的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比人工湿地、非湿地大。城市区的斑块特征与滨海区存在差异性, 城市区的斑块数、斑块面积以及平均斑块面积均比滨海区大, 斑块的破碎化相对比滨海区大, 景观破碎化程度也比滨海高, 相应的多样性指数小, 均匀度小, 优势度大。研究区景观斑块数量增加、平均斑块面积减少的趋势比较明显。从 198 6 年到 2003 年研究区景观斑块数增加了 %, 平均斑块面积减少了 %,斑块密度增加了 %,在近 20 年间自然湿地的斑块数增加了 %,面积减少了 %,说明自然湿地逐渐破碎化及面积萎缩。与此同时, 非湿地景观面积增加 %, 斑块数增加 %。研究区斑块形状指数和分维数增大, 斑块形状趋于复杂。随着人类干扰活动的增强,研究区湿地景观多样性指数在近 20 年内略微有所增大, 均匀度增加, 优势度下降, 破碎化程度增大。从研究区各景观类型之间转化情况看, 1996 年以后,河流湿地向人工湿地和非湿地景观转变的速度加快,如灌丛湿地变为城镇用地的转化率为 %,沙质湿地向城镇用地的转化率为 %,说明 1996 年以后的城镇建设规模逐渐向河流湿地发展; 非湿地景

闽江河口湿地景观格局动态研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5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yixingmaoj
  • 文件大小0 KB
  • 时间2016-0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