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人的素质与和谐社会.doc构建和谐社会与提高人的素质
蒋冰海(2006年2月刊)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第一次明确提出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新命题,五中全 会根据形势的发展,又进一步提出“必须加强和谐社会建设”,并对和谐社会建设作出全面规 划。这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实践要求。
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政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 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这和以往任何一种所谓“传统和谐社会”是不同的。我 们是社会主义国家,人民群众是国家的主人,国家的一切活动都要为人民谋幸福。这就要求 我们的和谐社会建设,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人为本,才能协调好国民经济内部的各 种关系,协调好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激发社会的活力,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 素,不断促进人与社会的全面进步。
人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主体
构建和谐社会是我们的目标,是为了人的更好生存与发展,同时,只有以人为本,不断 提高人的主体意识,才能有效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各方面都取得了巨大成就,社会总体上是和谐的。但是,我们 也要看到,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是一次利益关系的大调整,人们的价值 观呈现多元化趋势,价值选择冲突在所难免,这就会造成社会不和谐。特别是随着市场经济 的发展,一方面,人们的竞争意识、效益原则、法制观念、自主精神等,不断有所觉醒与提 高,有力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另一方面,山于市场经济是以商品和物的依赖为基础的,容易 产生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造成人格的自我分裂。所以,愈是发展市场经济, 愈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愈要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加强价值观教育。否则,让种种错误的 价值观泛滥、物欲横流,人成了物的奴隶,我们就无法实现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所 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的价值观呈多元化趋势是难免的,重要的是要坚持价值观的一元 化指导,用正确的理论武装人。邓小平同志曾指出:“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是 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我们任何时候都不应忘记这个“根本”。
价值观,是人们关于价值评价、价值判断、价值取舍的基本思想体系,是世界观、人生 观中最具实践指导意义的部分。价值是通过人的社会实践实现的,人是创造价值的主体,在 “价值世界”中,人的活动一方面受价值的支配和调节,价值是人们活动的动因;另一方面, 人所进行的实践,又是为了创造价值与获得价值,所以,价值又是人们活动的目的。人的自 身价值正是在这种活动中体现出来的。一个有理想、有道德的人,总是把自我价值与社会价 值联系在一起,在为社会造福中实现自身价值。
当前,在我国经济与社会生活中,社会不和谐的方面,主要由于利益矛盾冲突诱发的各 种社会问题凸出,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当然要对矛盾进行具体分析,并运用不同的方法加以 处理和解决。在这里尤为重要的是要有针对性地加强思想教育,特别是价值观教育,提升大
众理性,使人们学会运用理性精神冷静地面对各种社会矛盾,才能正确把握事物的木质,加 强社会的凝聚力,一心一意谋发展。
开展价值观教育,也要注意进行社会价值的澄清工作,帮助人们理智地检查自己的行为 方式,使人学有榜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这就要求我们在实践中,旗帜鲜明地颂扬一切 真善美的东西,勇于和善于揭露批评假恶丑的现象,
[精品]人的素质与和谐社会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