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文学史绪论?一、秦代:国盛而文微?吕不韦《吕氏春秋》; ?李斯《谏逐客书》; ?刻石文; ?《仙真人诗》。?二、汉代:国盛而文昌?汉代在国力强盛的同时,也出现了文学昌盛的局面。?1、汉代文人群体的生成?战国时期,楚地出现了以屈原、宋玉为代表的一批文人,他们集于一地又前后相续,且创作内容相类,具有一定的群体特征。?到了汉代,文人群体的存在更为突出, 从西汉前期开始,一直到汉代结束, 文人群体的存在成为一种明显的文学史现象,其中尤以西汉前期和东汉后期最为突出。?比较突出的文人群体: ?西汉初期诸侯王招集的宾客; ?汉武一朝汇集在中央的文人; ?东汉前期外戚们的幕僚; ?东汉后期洛阳东观以及鸿都门学聚集的文人; ?东汉后期游学于都城及太学的文人。?汉代文人群体的生成与多方面的条件相关: ?A、解读文学典籍的时尚培养了文人的文学素养。?B、推荐与考试相结合的录用人才方法中,注意及文学创作的才华。?C、诸侯王、天子、外戚等权贵对文人的招揽。?D、乐府、东观、鸿都门学等文化机构的设立。?E、游学游宦风气的盛行。?2、汉代文学的基本态势?A、苞括宇宙、总揽天人、贯通古今的艺术追求?赋家之心,苞括宇宙,总揽人物。(司马相如语,见《西京杂记》) ?司马迁《报任安书》云:“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B、立功扬名的价值取向?汉代文人普遍具有朝气蓬勃的进取精神,怀着强烈的建功立业的愿望。从而为汉代文学带来自强不息、积极向上的精神,以及激扬高昂的格调。?C、“士不遇”的感慨?学以居位曰士。(《汉书·食货志》) ?士人的人生与仕宦相关,仕宦是士人实现其理想的首要途径。?但是,士人们在仕途上往往成功者少而失败者多,这就引起他们“遇”与“不遇”的感慨。?由此形成汉代文学“士不遇”的主题。此种不遇的感慨,在汉代文学中呈现出由重视外在的情势、机遇,转向对自身命运关注的过程。?D、批判与赞颂的更迭?汉代文学经历西汉初期对历史的批判与反省,经由西汉昌盛期的歌功颂德, 再到东汉兴起的对现实的批判与反省的历程。?E、士人的群体自觉与个体自觉?东汉中期之前,汉代士人对自己群体或个体独立性的自觉并不明显。?西汉初期秉承战国遗风,士人表现出一定的独立性,但时间比较短,且自觉程度不甚突出。?西汉至东汉前期,士人整体上对权势阶层带有明显的依赖性。?东汉中期开始,士人的群体自觉和个体自觉的局面逐渐打开,其独立性明显增强。
秦汉文学史绪论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