藤野先生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是他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时开始用的笔名。他一生写了许多小说、杂文、散文、诗歌、日记、书信、论著,还翻译了不少作品,这些都是我国现代文学的宝贵财富。其主要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而已集》《坟》《南腔北调集》《二心集》《三闲集》《华盖集》等。
背景资料
本文记叙的是作者赴日本留学时的生活片段。当时的中国由于受到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已经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其中就有日本对中国的侵略。鲁迅是抱着寻求救国道路的心愿到日本求学的。
1902年4月鲁迅去日本留学,入东京弘文学院补习日语,积极参加反清爱国活动,在《自题小像》一诗中发出“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誓言。
1904—1906年在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他原准备毕业回来救治像他父亲一样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来实现治病救人、救人救国的人生梦想。可鲁迅最终并没有成为一名医生,他后来放弃了学医,于1906年到东京开始从事文学活动。
1909年回国后,继续用文艺作为武器进行战斗,成为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
1926年10月12日,鲁迅离别了藤野先生二十余年后于厦门大学写作此文。
本文写于1926年10月12日。鲁迅与藤野先生分别20年后的1926年,正值中国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进入高潮的时期,也是鲁迅世界观发生伟大飞跃的前夜。这年秋天,在反动军阀及其御用文人的迫害下,鲁迅离开北京,来到厦门。他在一封信中曾说:“我来厦门,虽是为了暂避军阀官僚‘正人君子’们的迫害,然而小半也在休息几时,及有些准备。”所谓“休息”和“准备”,是回顾自己走过的革命路程,清理和解剖自己的思想,总结斗争经验,以迎接新的更大的战斗。《藤野先生》就是这时在厦门大学图书馆楼上写成的。
写作背景
字词注音
烂熳( ) 发髻( ) 芦荟( )
绯红( ) 解剖( ) 畸形( )
瞥见( ) 宛如( ) 不逊( ) 匿名( ) 诘责( )
杳无消息( )
深恶痛疾( ) 油光可鉴( )
màn
jì
huì
fēi
pōu
jī
piē
wǎn
xùn
nì
jié
yǎo
wù
jiàn
词语注释
绯红:
烂熳:
物以希为贵:
畸形:
好意难却:
抑扬顿挫:
杳无消息:
深恶痛疾:
鲜红。
即“烂漫”,指颜色鲜明而美丽。
东西越稀少就越贵重。希,同“稀”,少。
厌恶、痛恨到了极点。恶,厌恶。疾,痛恨。
一直得不到一点消息。杳,远得看不见踪影。
(声音)高低起伏和停顿转折。
指生物体某部分发育不正常。畸,不正常的,不规则的。
善良的心意很难推辞。却,推辞,拒绝。
初步感知
1、初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根据时间和地点的变化划分)
2、课文是以什么为中心来记叙的?叙述线索又是什么?感情线索是什么?
初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根据时间和地点的变化划分)
见藤野前
见藤野
离别后
在东京
决定转往仙台
在仙台
相识、相处、离别
离开仙台
深切怀念
5藤野先生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