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山梆子”剧团轶事(散文)马占驿我的故乡是个名不见经传有千余口人的小山村,但村里的“靠山梆子”剧团却曾盛名一方,红火一时。“靠山梆子”剧团是由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村文艺宣传队发展而来的业余剧团,剧团并不只演河北梆子,也演京剧、评剧。因为剧团
1
团演职员都是本村农民或他们的子女,演技不够专业,演出时偶有“改编和发挥”,加之村民依山而居,像大山一样淳朴,乡亲们就把村里的业余剧团昵称为“靠山梆子”剧团,称谓里充满了亲情与爱意,并无丝毫贬低和轻视。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喇叭里唱的,电影里放的
2
,年画里的剧照都是那几个着名的样板戏。耳濡目染中,村里会模仿的人越来越多。当时叫生产大队的干部们顺势成立了文艺宣传队,组织排练《沙家浜》和《红灯记》,置齐了道具和服装,于正月初二在本村登台亮相了。公演当天,全村门不闭户,举家而出,和家人、亲
3
戚、邻居一起看家人、亲戚、邻居的演出。女扮男装饰演的郭建光威风中多了几分俊俏,腰扎花围裙的阿庆嫂,满头白发的沙奶奶,身穿忠义救国军军服,腰挂“盒子炮”的胡传魁、刁德一,在乡亲们的眼里个个形神兼备。台上唱,台下跟着唱,首场演出获得了预想不到的
4
成功。之后上演的《红灯记》也同样产生了轰动效应。应乡亲们的强烈要求,两个剧目轮番登台,居然演到了正月初八。邻村的观众来了,邻乡的甚至邻县的观众也被吸引来了。宣传队又先后排练演出了《龙江颂》、《杜鹃山》、《海港》以及自编的《新编逛新城》、《女
5
社员》,在当时物质和精神相对匮乏的年代里,宣传队的演出给乡亲们带来的短暂的欢乐是无法用言语表达的。除在本村演出外,宣传队还多次参加县、乡(当时叫公社)组织的汇演和调演,当年的县革委会主任(相当于现在的县长)就为他们颁过三次奖,名扬一方的村宣
6
传队成了乡亲们的骄傲。改革开放后,生产大队改为村委会,宣传队则变成了村的业余剧团,由演出现代剧改演古装戏,村里出“巨资”置办行头,邀请县文化馆和县剧团的专业人员作指导,先后排演了河北梆子《辕门斩子》、《生死牌》,京剧《铡美案》,评剧《花为媒
7
》等几十个剧目。自演古装戏开始,“靠山梆子”剧团的雅号就诞生了。自此,每年从正月初二演到初五成为剧团的惯例。演古装戏,看古装戏,在当时的农村还是新鲜事。最初的几年,“靠山梆子”剧团演出的消息一传出,十里八村的男女老少,有步行的,有骑自行车带
8
着人的,有推独轮车推着人的,有赶着马车或开着拖拉机拉着人的,或为看戏、或为卖小商品、或为找对象、或为凑热闹向戏台前聚拢来。靠近戏台的,拿了矮凳或搬了砖头、石块坐着看,在他们的后面是坐在椅子或凳子上的老人和站在他们身边的孙子孙女或外孙外女们,
9
再后面是按着个子高矮站着的群体,这些人的后面则是站在砖石、凳子、自行车、马车、拖拉机上的人墙。人墙外是卖瓜子、糖葫芦和水果的小商贩或者是凑热闹的青年或儿童。墙头上、树上则被孩子或年轻人所占据。没人维护剧场秩序,以不遮挡后面人的视线为前提,所
10
“靠山梆子”剧团轶事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