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辛亥革命(主要内容).docx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4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4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4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第三章辛亥革命
第一节 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
一、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
(一)民族危机加深,社会矛盾激化
(二)清末"新政"及其破产
(三)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阶级基础和骨干力量
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
(一)孙中山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开始
兴中会,1895年成立。
(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宣传与组织工作
1905年8月20日,在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 《民报》
三、三民主义学说和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辩论
(一)三民主义学说
1905年11月,孙中山在《民报》的发刊词中,将同盟会的纲领概括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
1、民族主义包括"驱除勒虏,恢复中华”两项内容。
2、民权主久的内容是“创立民国",即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国。
3、民生主义的内容是"平均地权”.基本方案是:核定地价,按价征税,涨价归公,按价收买。
(二)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辩论
1、论战的内容:
(1)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政府,这是论战的焦点。
(2)要不要推翻帝制,实行共和。
(3)要不要社会革命。
2、论战的意义:
(1)论战划清了革命和改良的界限,使人们清楚地认识到实行民主革命的必要性,参加到革命的行列。
(2)论战使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和三民主义思想得到了更加广泛的传播,促进了革命力量的壮大。
3、论战的局限:
(1)革命派未能认清帝国主义的本质。
(2)缺乏对民主建政的深入认识,其方案也不十分具体和具有可操作性。
(3)未能把土地制度改革和反对封建主义联系起来,从而无法真正解决农民土地问题。
第二节 辛亥革命的胜利与失败
一、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覆灭和中华民国的建立
(一)各地武装起义与保路风潮
1911年的广州起义
(二)武昌起义和各地响应
1911年10月10日
(三)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宣告成立
1、成立: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
2、政权性质:是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革命政权。
3、法典:1912年3月,临时参议院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 法性质的法典。
4、意义(局限性):
(1)企图用承认清政府与列强所定的一切不平等条约和所欠的一切外债,来换取列强承认中华民国。
(2)没有提出可以满足农民土地要求的政策和措施, 反而以保护私有财产为借口, 维护封建土地制度以及官僚、
地主所占有的土地和财产。
二、辛亥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及其局限性
(一)历史意义:
1、推翻了清王朝在中国的统治,沉重打击了中

辛亥革命(主要内容)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4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cby201601
  • 文件大小65 KB
  • 时间2021-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