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讲· 语篇· 修辞· 效力——我国大学生英语演讲稿的若干语篇修辞倾向分析黄滔,陆文玥(大连外国语学院英语学院,辽宁大连 116044 ) 摘要: 中国学生在英语学习中的母语语用习惯迁移是一种常见的现象。事实上,在中国学生的英语演讲稿中, 汉语修辞价值取向的迁移十分普遍, 主要表现在立论偏弱和说理语篇的汉语式建构这两个方面。英语修辞中所强调的明确立论、开篇立论和直线型的语篇模式更能适用于演讲这种大众传播活动。在与西方世界的话语交锋中, 恰当运用英语的修辞风格和语篇建构能充分保证演讲的传播效力, 从而在沟通中赢得主动。因此, 在教学中应当强化英语修辞思想在语篇中的实现,才能提升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沟通效力。关键词: 演讲;语篇;修辞;传播效力一、引言对比修辞的研究始于上个世纪 60 年代。经过 40 余年的发展, 对比修辞已成为二语习得研究的重要领域,重点探讨学习者在第二语言写作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母语修辞对二语写作的影响。近年来, 对比修辞的研究开始关注不同文化间的跨语言对比研究, 目的在于发现特定语言的典型修辞学特征,并揭示不同文化思维模式和不同修辞取向对这些修辞特征的影响。目前, 对比修辞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材料正在日益多元化、细致化, 但仍然集中于写作教学和作文。从历史溯源而言, 修辞学始于演讲, 演讲应被视为修辞最直接、最精华的体现和成果。演讲稿的撰写不仅是写作能力的直接体现, 更是修辞素养的集中体现。然而, 对在比修辞的研究和教学实践中,涉及演讲的还很少。KI 网上,以中国学生为对象的演讲对比修辞研究成果极其罕见,针对学生演讲稿( speech text )的语篇修辞取向的分析和研究成果很少见, 可见英语界对演讲教学中的对比修辞研究还不够重视。本文援引中外对比修辞研究的最新成果, 选择中国大学生在英语演讲比赛中所用的演讲稿作为研究对象, 重点分析了演讲稿中所体现的语篇修辞习惯和修辞倾向, 发现中国学生在演讲稿中所表现出的修辞倾向与英语的修辞取向存在较大差异, 集中体现在立论和语篇模式建构这两个方面。为了提升英语演讲的修辞价值, 从而提升其说服力和感染力, 学生需要在修辞取向上与英语修辞取更进一步接轨。二、文献回顾语篇是“使用中的语言”, 是特定语境和社会文化中语言运用的产物, 因此, 语篇的形成与特定文化的许多方面有着十分密切但又不那么明显的联系。在不同的文化中,人们制造、使用的语篇会有所不同。有关英、汉两种语言的篇章修辞差异, 对比修辞界近年来有诸多新的成果和论述。王燕萍等指出, 尽管任何语言的修辞模式都不是单一、绝对的, 直接、线性结构是英语的主导修辞特征。而汉语在修辞结构上具有更强的间接性, 语篇往往从相关的外围问题入手, 从宽泛的时间和空间入手, 陈述观点的手法委婉曲折, 习惯于绕圈子, 往往把主要内容或关键问题保留到最后或含而不露。夏莉的研究发现与之相仿, 即英语作者采用直线型展开模式的人数是汉语作者的三倍多。她的研究发现, 80% 的汉语作者采用螺旋型信息展开模式,而英语作者中有 % 选择直线型展开模式, 英语作者直接阐述论点的比例要比汉语作者高得多。 % 的英语作者开篇点题, 符合英语国家的修辞习惯; 相反只有 % 的汉语作者开篇点题, 61% 的汉语作者在篇末点题。可见英语中开篇点题的论述方式比汉语中更为常见。许力生指出, 汉语中有一个被强调的修辞要求,即篇章要多以间接的方式引起读者的兴趣(欲擒故纵) , 没必要把话都说明、说尽( 意犹未尽)。这表明英汉两种语言不同的修辞价值取向。事实上, 汉语中“直接明了”、“开门见山”的写作方法与英语语篇中的“直接型”段落展开模式未必是同一回事。从结构性衔接方面来看, 汉语语篇中最多的延续型推进(即“顶真”修辞模式), 英语中发散型( 直线推进方式) 则占绝对多数。汉语的语篇修辞模式在整体上的确有异于英语,汉语的迂回、暗示、间接表述的地方明显要多一些。以上研究均利用论辩性书面文章作为研究对象, 文章作者或是学生, 或是专业的写作工作者, 对比修辞研究重点是语篇的衔接手段和语段发展模式。与上述研究不同的是, 本文选择的研究对象是中国大学生在英语演讲培训中和比赛中所用的论辩型有备演讲稿,共计 50 篇。虽然演讲的功能集中体现在影响和说服,与论辩性文章相似, 但是演讲是一种大众传播活动, 其传播途径与阅读不同, 听众不能依赖书面文字, 而需要同时运用耳朵和大脑接收、消化信息。而且演讲的听众具有规模性、分散性和异质性等特点,其对信息的接受具有选择性和不确定性。因此,演讲过程中必须有效地引起听众注意, 并且需要在立论、语篇推进和衔接中照顾到听众的理解、情感共鸣和回忆, 才能保证演讲的传播效力。鉴于演讲的上述特点,在对大学生英语演讲稿进行语篇修辞分析时,本文着重
10配送中心系统规划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