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为之道的理论依据是什么?
上士闻道,勤能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弗笑,不足以为道。是以建言有之曰:明道如昧,进道如退,夷道如类;上德如如辱,广德如不足,建德如偷,质真如渝;大方无隅,大器免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襃无名。夫唯道,善始且善成。(帛书乙本第40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类;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河上公注本第41
1
上士闻道,堇(勤)能行於其中。中士闻道,若闻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弗大笑,不足以为道矣。是以建言又(有)之:明道女(如)费,迟道女(如)〈类,进〉道若退。上德如浴,大白女(如)辱,广德女(如)不足。建德女(如)〈揄,质〉贞女(如)愉。大方亡禺,大器曼(慢)成,大音希圣(听)。天象亡型,道〈褒亡名〉。(郭店楚简老子)
2
《河上公章句-同异第四十一》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 【上士闻道,自勤苦竭力而行之。】
中士闻道,若存若亡。 【中士闻道,治身以长存,治,欣然而存之,退见财色荣誉,惑于情欲,而复亡之也。】
下士闻道,大笑之。 【下士贪狠多欲,见道柔弱,谓之恐惧,见道质朴,谓之鄙陋,故大笑之。】
不笑不足以为道。 【不为下士所笑,不足以名为道。】
故建言有之: 【建,设也。设言以有道,当如下句。】
明道若昧,【明道之人,若暗昧无所见。】
进道若退,【进取道者,若退不及。】
夷道若颣。【夷,平也。大道之人不自别殊,若多比类也。】
上德若谷,【上德之人若深谷,不耻垢浊也。】
大白若辱,【大洁白之人若污辱,不自彰显。】
广德若不足,【德行广大之人,若愚顽不足也。】
建德若偷,【建设道德之人,若可偷引使空虚也。】
质真若渝,【质朴之人,若五色有渝浅不明也。】
3
大方无隅,【大方正之人,无委屈廉隅。】
大器晚成,【大器之人,若九鼎瑚琏,不可卒成也。】
大音希声,【大音犹雷霆待时而动,喻当爱气希言也。】
大象无形,【大法象之人,质朴无形容。】
道隐无名。【道潜隐,使人无能指名也。】
夫惟道,善贷且成。【成,就也。言道善禀贷人精气,且成就之也。】
4
陈鼓应《老子今注今译》
上士听了道,努力去实行;中士听了道,将信将疑;下士听了道,哈哈大笑。不被嘲笑,那就不足以成为道!
生于古时候立言的人说过这样的话:光明的道好似暗昧;前进的道好似后退;平坦的道好似崎岖;崇高的德好似低下的川谷;最纯洁的心灵好似含垢的样子;广大的德好似不足;刚健的德好似懦弱的样子;质性纯真好似随物变化的样子;
最方正的好似没有棱角;贵重的器物总是最后完成;最大的乐声反而听来无音响;最大的形象反而看不见形迹;道隐幽而没有名称;只有道善于辅助万物并使它完成。
5
傅佩荣解读《老子》
上等材质的人,一听说“道”,努力去实践;中等材质的人,一听说“道”,半信半疑;下等材质的人,一听说“道”,就哈哈大笑。不被这种人嘲笑,就不足以称为“道”。
所以,古代立言的人说过:明显的“道”好像暗昧;前进的“道”好像后退;平坦的“道”好像崎岖。最高的德有如山谷;最纯的白有如含垢;广大的德好像不足;健行的德好像怠惰;质朴的德好像会变。
最大的方正没有棱角;最大的器物很晚完成;最大的声音几乎没有声响;最大的形象没有任何形状;“道”幽隐而没有名称可说。只有“道”,善于辅助万物并且一一完成。
6
结构
上士闻道,勤能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弗笑,不足以为道。
是以建言有之,曰:明道如昧,进道如退,夷道如类;上德如谷,大白如辱,广德如不足,建德如偷,质真如渝。
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襃无名。夫唯道,善始且善成。
7
夷、纇
大道甚夷,民甚好径。(帛书53)
夷,平也。从大,从弓。东方之人也。《说文》
是以周公相武王伐纣,夷定天下。《逸周书·明堂》
将塞井夷灶而为行也。《》
是以人夷其宗庙。《》
搏之而弗得,名之曰夷。(帛书14)
纇,丝节也。《说文》
類,种类相似,唯犬为甚。《说文》
8
偷
偷,苟且也。《说文》
其下偷以幸。《国语·晋语一》
安肆曰偷。《礼记·表记》
9
渝
渝,变污也。《说文》
渝盟,无享国。《左传·桓公元年》
彼其之子,舍命不渝。《诗·郑风·羔裘》
隋时,嘉陵江称渝水,重庆因位于嘉陵江畔而置渝州,故重庆简称“渝”。(摘自百度)
10
道德经40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