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沙棘”之综述及临床疗效概要李春兴医学博士台湾中西整合医学会秘书长【摘要】沙棘之有关本草学、生药学、生物化学、药理学、药效药剂学、药品鉴定学、临床药学及临床疗效观察等文献资料之系统考察摘要整理。关键词: 沙棘、临床疗效、系统考察。【前言】沙棘自古以来系藏族、蒙古族常用药材,近年来由苏联开发成功及大陆将其收载入药典并列为重点研发项目后, 渐成为国际医药界所注目之焦点,是 21 世纪最有希望之保健品,虽然沙棘业已完成有关本草学、生药学、生物化学、药品鉴定学、药剂学、药理学、药效学等药品所具备之完整基础、临床研究等文献资料及近期中所发表之人体临床疗效数百篇报告, 更弥显其珍贵, 但上述资料零散各处,为了让读者能一窥全貌,作者将上述数据作重点系统考察,摘要整理出本论文。沙棘( 醋柳) ShajiHippophae rhamnoides L. 【异名】醋柳、醋刺柳、酸刺、黑刺、沙枣、大尔卜兴。【基源】沙棘为胡颓子科植物。沙棘 Hippophae rhamnoides L. 及其同属植物干燥果实。秋季果实成熟时或冬季冰冻时采收,除去杂质,干燥或蒸后干燥。【种类】(1 )西藏沙棘 Hippophae tibetana Schlecht. :枝顶端成刺状,叶具鳞片,三叶轮生或对生。果实大,椭圆形,多汁,成熟时褐黄色, 顶端有六条黑色放射状条纹。(2 )云南沙棘 H. rhamnoides L. Rousi. :具棘刺, 小枝褐绿色, 老枝灰黑色, 单叶互生, 狭披针形或长圆状披针形。果实圆球形或卵状圆球形,橙黄色,均可做沙棘入药。 2 (3 )肋果沙棘( Hippophae neurocarpa ) (4 )柳叶沙棘( Hippophae salicifolia ) 【原植物】灌木或小乔木, 一般高 ~10m ,在 3200m 以上的高山上则成矮小灌木,高仅 10cm 左右。小枝灰色,通常有针刺,叶互生, 线形或线状披针形,长 ~3cm ,宽 3~4mm ,先端渐尖,全缘,无柄或近于无柄, 两面均被银白色鳞片。雌雄异株, 花先于叶开放; 雄花小,无柄,直径 3~4mm ;花萼具极短的筒及 2 镊合状萼片,膜质,卵圆形,长与宽近相等;雄蕊 4 ,花丝短,包于萼片内,花药长卵形, 中央有紫色带,两侧黄色;雄花具短柄,黄色,花萼筒短, 2裂,裂片长椭圆形, 长约 3mm , 包被子房, 核果卵形或卵圆形, 直径 6~9mm , 橘黄色,有强烈酸味;种子 1 ,卵形,有黑褐色光泽,生于海拔 1800~4000m 的河漫滩,河谷低阶地和山坡。【性状】沙棘果呈类球形或椭圆形, 有的数个粘连, 单个直径 5~ 8mm 。表面橙黄色或棕红色, 皱缩, 顶端有残存花柱, 基部具短小果梗或果梗痕,果肉油润,质柔软;种子斜卵形,长约 4mm ,宽约 2mm ;表面褐色, 有光泽, 中间有1纵沟; 种皮较硬, 种仁乳白色, 油性, 气微, 味酸、涩。【药材鉴别】果皮表面观: 果皮表皮细胞多角形, 垂周壁稍厚, 表皮上鳞毛较多,由 100 多个单细胞毛毗连而成, 末端分离, 单个细胞长 80~ 220 μm, 直径约 5μm, 毛脱落后的疤痕由 7~8 个圆形细胞聚集而成,细胞壁稍厚。果肉薄壁细胞含多数橙红色或橙黄色颗粒状物, 鲜黄色油滴甚多。【定性】取沙棘果粉末 1g ,加乙醇 10ml ,加热回流 10 分钟,滤过。取滤液点于滤纸上,喷以三氯化铝试液,干后,置紫外光灯(365mm) 下观察, 显黄绿色荧光。另取滤液 1ml , 加镁粉少量及盐酸 3~4滴, 必要时置水浴上稍加热,显红色。【性味】中医:性:温。味:酸、涩。藏医:性:凉、锐、轻。味:酸。 3 【归经】入肝、胃、大小肠经。【功能与主治】中国药典: 止咳祛痰, 消食化滞, 活血散瘀。用于咳嗽痰多, 消化不良,食积腹痛,跌扑瘀肿,瘀血经闭。中国藏药: 利痰、消食活血。主治肺病、咽喉病、培根病、肺和肠肿瘤、消化不良等。西藏常用中草药:活血化瘀,化痰宽胸、补脾健胃,治跌打损伤、瘀肿、咳嗽痰多、呼吸困难、消化不良。高原中草药治疗手册: 生津止渴、清热制泻。高热伤阴症, 支气管炎、肠炎、痢疾。【用法与用量】 3~ 9g。【贮藏】置通风干燥处,防霉、防蛀。【化学成分】一、维生素类: 沙棘果实中含丰富维生素,依含量多寡,依序为 Vit C, Vit A, Vit E, Vit B1, Vit B2, Vit B12, Vit K, Vit P, Vit F 及叶酸, 尤其是 Vit C 部分,每 100g 果中含 Vit C -1252mg ,其含量是山楂 20倍, 猕猴桃3倍, 橘子6倍, 苹果 200 倍,
“沙棘”之综述及临床疗效概要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