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最后的传统弓箭铺.doc


文档分类:建筑/环境 | 页数:约5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5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5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最后的传统弓箭铺
  制弓有一道工序是往弓胎上粘蛇皮,需要用唾液当黏合剂,做弓人要用舌头把腥又臭的蛇皮舔湿,一般人都难以过这个关
  夏日午后,阳光拍打着白杨树细碎的叶子,在北京郊区一条村级大道旁,一幢门口没有任何招牌的两层小楼里,全国为数不多完整保存传统弓箭制作技艺的聚元号隐身于此。
  推门而入,一间十来平方米的工作间堆放着制弓材料和几十种工具,正屋摆着各式成品弓箭,还有一幅郎世宁的画作印刷品《乾隆大阅图》,画面上乾隆皇帝戎装骏马,手持弯弓,自信而威严。
  在古代“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中,射艺排在第三,在清朝武科举项目中排第一。
  “射以观德。”60岁的杨福喜对《?t望东方周刊》说,“通过一个人的射艺可以看出他的品德操守。”
  杨福喜是聚元号第十代传人,也是首批国家级非遗传承人。 300年技艺系于一人身
  聚元号有着近3∞年的历史,其发展过程颇具传奇色彩。
  今天的北京东四路口西南角,历史上曾是一座弓箭大院。明朝时,这里聚集了40多家制作、经营弓箭的店铺。随着火药、枪炮的使用,弓箭等冷兵器地位下降。清朝时仅剩17家。聚元号就是其中之一。
  1957年,杨福喜的爷爷在“聚元号”老铺前手持弓箭拍照(左图)。2011年,杨福喜在他的店铺内手持弓箭以同样的姿势拍照(右图)
  聚元号弓箭铺曾是清朝的皇家御用兵工厂,最早的创始人姓王。清朝末年,杨福喜的祖父杨瑞林以40块大洋的低价盘下铺子,聚元号开始了杨姓时代,但上世纪中期一度中断业务30年。
  1998年,杨福喜和父亲杨文通在一个活动中遇到了时任国家射箭队总教练的徐开才。徐开才看到他们手中的传统老弓,大为惊喜,。他发动朋友和学生购买聚元号的弓箭,并积极为杨家寻找制弓的原材料。
  没过多久,徐开才将另一位贵人――时任香港特别行政区知识产权署署长的谢肃方――带到了杨家人面前。这是个地道的英国人,但对传统射艺情有独钟,多年来一直在寻找中国传统弓箭手艺人。他把聚元号视为传统弓箭技艺的活化石,不遗余力助其推广,并为聚元号建起英文网站,吸引来了国内外许多弓箭爱好者。
  2003年,谢肃方助力香港海防博物馆召开亚洲传统射艺研讨会,杨福喜父子参会。此审被港媒广泛报道,引发轰动。聚元号打开了局面。
  2006年5月23日,聚元号入选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此5天前,76岁的杨文通去世。杨福喜正式成为聚元号第十代传人。也是唯一的传人。
  杨文通的去世曾引发业界关于抢救濒临消失的文化遗产的讨论:“昔日京城司空见惯的民族传统弓箭艺人已濒于绝迹,如果不及时采取保护措施,技艺失传只是时间早晚问题。”
  本来,中国传统弓箭制作分为南北两派,北派之外。还有聚集在成都的南派。以武氏“长兴弓铺”为代表。上世纪40年代,学者谭旦同调查中国传统弓箭,结论是“近年来,全中和成都,然而也只是奄奄一息,很难维持下去,全消灭或失传是在不久的将来”。他的调查结束后不久,日本飞机疯狂空袭,成都最后的弓箭铺销声匿迹。
  谢肃方也曾多年寻找南派传人,并一度登报寻人。上世纪九十年代末他找到“长兴弓铺”后人?r,发现武家人早已改弦易张,放弃了这门手艺。
  300年的技艺

最后的传统弓箭铺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5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学习一点
  • 文件大小24 KB
  • 时间2021-07-09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