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论文】浅谈幼儿在家“进餐难”.doc


文档分类:幼儿/小学教育 | 页数:约4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4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4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论文】浅谈幼儿在家“进餐难”.doc浅谈幼儿在家“进餐难” 进餐,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是每天必要的一个过程,成人如此,幼儿亦如此。但是,正常 的一日三餐对于成人来说,是出于饥饿的情况下进行的,而对某些幼儿而言,在家进餐完全 是一种被强制的任务。他们不想吃,家长却一味担心孩子吃不饱,或吃少了,不停地给孩子 添饭加菜,唯恐营养不足而影响了孩子的身体健康。有的孩子既是饿了,也懒得动手,非得 让家长拿着碗,跟在后面追着喂,在对广州市某幼儿园20多名家长问卷调查中发现,这种 现象在2岁至6岁的幼儿与家长之间大有人在。为什么幼儿不想吃饭,不愿意自己吃饭呢? 难道真是那么“进餐难”吗?用家长的话说是“挑食”,但是,同样的食物,在家不吃,在幼儿 园却吃得津津有味。“这就奇怪了! ”家长有些不解,"是我们的烹调不行做不出孩子爱吃的 饭菜?还是别的什么原因? ”其实,很多时候并不是家长的饭菜做得不好吃,而是自己在对 孩子进餐的教育方法方面岀现了问题。那么,我们就来先讲讲家庭教育吧。
家庭教育是指家庭成员间对人的社会化发生影响的一切活动。家长不论是有意的还是无意的 活动,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对孩子的非期望行为作出反应的活动,是通过物质媒介的,还是 通过心理氛围影响的活动,不论是在“家中”的活动还是在“家外”的活动,只要是家庭成员间
(即使相隔千山万水)在社会化方面发生影响的活动,均受家庭教育活动范畴。家庭成员间 的教育行为,带有辐射性,在幼儿可以感知的情况下形成了"教育场”,处于"教育场”的幼儿 则会因场作业而产生心理效应。
在家庭教育中,家长的教育行为对幼儿的认知、行为、以及个性发展都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作用,其中当然包括了幼儿的进餐行为。国际教育成就评价协会学前项目中国地区(IEA) 结果表明:在影响幼儿发展的各类变量中,家长教育行为的作用超过家庭条件、家长特征和 相互作用等其他变量,家长教育行为对幼儿认知发展的贡献量达40〜45%,它对幼儿个性发 展的贡献量为85%。而家长对幼儿的教育行为大致有以下主要八个特征:保护型、溺爱型、 权威型、理智型、期待型、严厉型、严格型、忽视型。而某些家长的家教行为存在着重养轻 教的倾向。目前,我国城市家庭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家长对独生子女存在“独苗难养”的焦 虑心理。对子女的教育行为表现为过度保护,无限满足。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独生子女在
家庭的地位优越,过于娇生惯养,饮食单调,偏食过于精细,使幼儿中单纯性肥胖与营养不 良者日益增多。在对某幼儿园2〜6岁幼儿家长教育观念和教养行为调查说明:只要20% 的幼儿是自己吃饭,10%的幼儿能按时进餐,15%的幼儿不挑食。所以,家长加强对幼儿 进餐行为习惯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
怎样培养幼儿的进餐行为习惯?我们就以下几点进行探讨:
一、饮食定时、定量
有的孩子在家进餐的时候,家长也想为他们定时定量,但就是定不了,为什么?因为孩子根 本就不想吃饭,一副饮食不振的样子,让家长感到无计可施,爱莫能助。饮食不振的原因有:
(1)、精神因素:强迫孩子多吃。因为家长不了解孩子生长发育的规律和个体之间的差异,
而是担心“瘦”、“饭量小,过多的干涉,会引起孩子情绪上的反感,发展为厌食,如果孩子
去到一个陌生的环境,产生恐惧、紧张、也影响食欲。
(2) 、饮食习惯不良:吃零食过多,尤其时甜食,边吃边玩。食无定时,不能形成促进

【论文】浅谈幼儿在家“进餐难”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4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小雄
  • 文件大小88 KB
  • 时间2021-07-10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