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台时政新闻要增加受众的认同感
张宏宇
随着各省级电视台上星以及以网络为主要代表的新兴媒体的发展,广大受众接收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越来越快捷。各城市地方电视台的新闻,尤其是时政新闻受到越来越大的挑战,观众在逐步流失。如何留住和吸引更多的观众,更好地宣传政令,反映百姓心声是摆在各城市地方电视台面前的重要课题。
无论是增加新闻的可视性还是压缩领导政务活动,各地方台都在积极进行着尝试,笔者认为,这些新闻改革的归结点都要落脚在增加新闻的观众认同感上,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焕发地方时政新闻的活力,从而实现上情下达、喜闻乐见的效果,才能发挥宣传阵地的作用。
毋庸讳言,以往众多地方台时政新闻的主要内容围绕领导活动展开,语言八股,形式固定,信息含量有限,难以吸引普通群众,让大家产生疏离情绪,导致收视下滑,宣传效果也受到影响。
那么如何增强地方时政新闻的受众认同感呢?笔者以为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进行尝试。
准确及时,减少和压缩会议、会见类新闻的时间,增加新闻的信息量,传递信息是新闻的主要作用。对于日常工作性质的会议,尤其是缺乏实际内容的会议报道,应该能少则少,能免则免。对于一些涉及民生类的重要会议,则要尽量丰富报道内容,从会议中挖掘涉及群众关心的问题,说清、说透,让群众尽量在报道中了解知道自己所关心的实质内容,进而增进新闻的可视性。比如2012年5月,《鞍山新闻》在涉及市领导会见鞍山市汤岗子新城投资商的报道中,记者在简单介绍投资商的概况后,将大量笔墨放在投资商的投资规划以及汤岗子新城的目前实际建设情况上,让受众更好地了解汤岗子的发展,以及此次会见将给汤岗子带来的变化,有效解答了大家关心的汤岗子新城的发展前景,以及此次投资带来的新进展,让人耳目一新。
摒弃政文报道的语言八股,用生动鲜活的语言增强受众的认同感。言之有物、准确生动是写好新闻、吸引受众的重要手段之一。只有受众认可了你的说话方式,才能更好地接受你传递的信息,否则,非要坚持固有的播报风格,难免形成“鸡同鸭讲”的结局。以往政文类新闻往往在新闻中过分使用口号式的八股语言,让人很难有新鲜感。总有一种按程式、套模式的感觉。要想更好地抓住受众,灵活新颖的语言变化必不可少。以《新闻联播》为例,2013年改版后的新闻联播语言俏皮鲜活了不少,不时有网络、生活中的新词汇充实其间,使原本刻板、生硬的节目和受众接近许多,也得到了大家的一致好评。这一变化非常值得地方台学习和借鉴。
深入基层,倾听群众心声,汇聚百姓智慧,有效实现下情上达。2012年开始的走基层活动,为记者贴近群众、了解群众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这种形式要长期坚持下去。只有贴近群众,知道他们的所思所想,才能制作出反映真实民声的新闻,才能使节目内容更为群众接受,也才能更好地为党委、政府提供决策依据。
另外,基层单位的一些经验和做法也会给党委、政府或是其他部门以启迪,利于工作的开展和和谐社会的建设。2013年9月,《鞍山新闻》报道了立山街道
城市台时政新闻要增加受众的认同感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