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舞台的歌舞剧
这一年的腊月十六,是青海土族姑娘夏香柳出嫁的日子。这件事牵动着娘家所有人的心肠,娘家的族人一大早就聚在新娘家里。她的姑姑、婶婶、姨姨和妹妹都抹起了眼泪,而新娘更是“伤心”,这一天,她只能终日待在厢房里,陪伴她的是平常一起玩耍的姐妹们。
和大多数青海农村院落一样,土族讲究单门独院,占地大多半亩左右。夏家的五间正房(北房)和三间西房环抱着一个砖石垒构的小花园。花墙正面的中央供着一座神鑫,香烟从那里缭绕而出。
正午后,这是一天中最暖和的时候,新娘的小堂弟大喊了一声:“媒人来啦!”他的呼声未落,得意洋洋的媒人已经跨进了这个小院的大门。媒人拜了拜神龛,然后环顾了摆在院子里的嫁妆,就去喝喜酒了。嫁妆主要是让左邻右舍和前来贺喜的人们观赏。在夏香柳的嫁妆中最夺人眼目的就是那些充满民族特色和女儿情调的衣饰。它们细红软绿,堆得像座小山包。其中精心缝制的七彩花袖衫最为经典,土族语中称做“秀苏”。
当新娘的母亲在完成摆嫁妆仪式时,媒人已经在热炕上唱起了土族酒歌。大块大块的羊肉和“麻哈方子”(即猪肉块)散发着喷香的味道。最重要的陪酒人自然是新娘的舅舅们,他们不但得陪着猜拳喝酒,还得说出一大屋子感谢媒人帮忙成全这桩婚事的话来。
此时,人们在院子里围着小花园跳起了土族著名的“安召”舞。“安召”是一种土族古老的无伴奏的集体舞蹈,领舞领唱的是族里有些年纪的男子,尾随其后的就是斑斓多彩的“艳姑”们了。她们的嗓音高亢而悠长,舞姿翩翩。在尽情地跳呵唱呵,一直到太阳落山。
天黑透了,新郎和娶亲使者来到了新娘家的大门外。土族语把娶亲使者叫“纳什金”,他也是整个娶亲活动中最活跃和最风趣的人,这个角色一般由新郎的姐夫来承担。纳什金遇到的第一关是要敲开新娘家紧闭着的大门。他们带着只羊、一席毡、一把木梳、一根红头绳和红布蓝布的盖头各一方,还要送上好酒三瓶。“纳什金”不仅得在大门外说出一大篓子央求不尽的好话,还专注意而机智地唱专用的“敲门歌”。直到把大门里面的人唱得无言以答了,才能“享受”到从门上方泼下来的一盆冷水,意思是要求他精神抖擞地伴着新郎进门娶亲。
终于进了门的“纳什金”还是得殷勤百般地讨好女方家的“艳姑”们,同时还得保护好新郎倌。虽然也能得到敬上的热酒,端起滚烫的酽茶,要说的话他得帮新郎说明白,挨骂的话他更得替新郎受着。靠着热炕的窗外在夜半时分响起了
“艳姑”们嬉戏逗趣的歌儿。“艳姑”们以歌声盘问:
从男家出发时,主人给了什么礼?
越过山岭垭豁时,用什么祭了拉什则神?
途经山涧沟谷时,用什么祭了寺院庙堂?
歌声高一阵低一阵,连珠炮似的,不把“纳什金”和新郎弄的啼笑皆非,“艳姑”们决不停止歌唱。好不容易唱罢了,她们忽地冲进屋里团团地将“纳什金”围住,开始索要“眼泪钱”。要钱也不容易,也得说唱着要。所谓“眼泪钱”实际上是“辛苦钱”。她们努力地表明自己曾经对新娘的呵护与关照 表明曾经为新娘付出过的心血。“眼泪钱”用红纸包着,用来表示男方家人感谢的意思,数目都不大有几元的,也有十几二十的,谁说唱的更生动详实,谁就能从“纳什金”那里得到更大的数目。要到了钱以后,“艳姑”们就会千拉百拽地把“纳什金”和新郎弄到庭院里去参加新一轮的“安召”。
这一轮“安召”是围了篝火跳火
没有舞台的歌舞剧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