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一、先秦史的学习方法?二、先秦史研究的主要机构和学者?三、先秦史史料的教学基本要求?1、具有扎实的阅读先秦文献的基本功?2、掌握一定的古文字知识,能够运用古文字材料?3、熟悉田野考古材料?4、了解民俗学、文化人类学材料?5、吸收现当代学术研究成果 1、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所(郭沫若、顾颉刚、张政烺、杨向奎、胡厚宣、杨希枚、刘起釪、李学勤、孟世凯、彭邦炯、王宇信、杨升南、罗琨、张永山、常玉芝、齐文心、宋镇豪、王震中等) ?郭沫若( 1892-1978 ),原名郭开贞,字鼎堂,号尚武。笔名沫若,麦克昂,郭鼎堂, 石沱,高汝鸿,羊易之等。四川省乐山客家人,著名文学家、剧作家、诗人、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书法家、学者、社会活动家。著述颇丰,致力于世界和平运动。中国新诗奠基人,是继鲁迅之后公认的文化领袖。郭沫若?他的主要学术成就是在文字学方面。?郭沫若是甲骨学四堂之一:鼎堂。著作有《甲骨文字研究》,《卜辞通纂》,《古代文字之辩证的发展》,《中国古代史的分期问题》,《中国古代社会研究》,《青铜时代》,《十批判书》,《奴隶制时代》等。?在中国上古史和考古学领域中,甲骨学“四堂”的名气无人不晓。唐兰先生对四堂的评价是:殷墟卜辞研究“自雪堂(罗振玉)导夫先路,观堂(王国维) 继以考史,彦堂(董作宾)区其时代,鼎堂( 郭沫若)发其辞例,固已极一时之盛”。这四堂基本上代表了 1949 年之前甲骨学研究的历程与成绩,他们的学术贡献及地位亦在伯仲之间,难以权衡出个高低轻重。但若从甲骨学学科理论与体系建设这一角度而论,董作宾先生出力尤多。如果没有他在科学发掘甲骨文与断代研究方面的卓越贡献,甲骨学这一崭新的学科或许不会如此迅速地从金石学古老的母体中脱胎出来。?张政烺( 1912 年4月—— 2005 年),是我国著名的研究中国古代史的专家,在古文字学、古文献学等领域有很高的造诣。已故杨向奎先生曾对听他讲课的研究生说: “在中国,听过张政烺先生的古文献课,别人的文献课就不必听了。”?1936 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同年到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 1946 年至 1960 年任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 1954 年兼任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 1960 年任中华书局副总编辑。 1966 年调入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任研究员。?杨向奎( ~ )字拱辰,著名的中国思想史研究专家,他对中国古代史和中国思想史的研究做出了重大的贡献,被誉为一代宗师。杨先生从青年时代就喜欢靠读书、靠思维的比较空灵的理论研究,在他从事历史教学和研究工作的六十余年里,先后致力于中国社会史、经济史、思想史、学术史、历史地理的研究,勇于探索,勤奋治学,著述宏富,主要学术专著有: 《西汉经学与政治》等。还发表学术论文数百篇。?特别荣誉?1999 年美国一重要学术团体来信推选他为当年的重要人物 Manoy Ou Year 1997 。?胡厚宣( 1911 ~1995 )甲骨学家、史学家。?50年代初, 日本几位知名学者有过一番评说: 中国大陆上甲骨研究的第一人者是胡厚宣先生。?杨希枚( 1916-1993 ),生于北京,武汉大学生物系毕业,毕业后约一年进入中央研究院史语所工作。先担任吴定良的助理,后来在人类学组,在李济的嘱托下,研究殷墟头骨。 1980 年从中研院退休,于 1981 年前往北京定居,并参加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并继续从事先秦等史学研究。于 1993 年病逝北京。他从事先秦史和人类学研究,是享誉海内外的著名学者。在学术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 而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先秦姓氏制度研究, 二、先秦赐姓制度研究,三、联名制研究,四、殷墟头骨的测量与人种的研究,五、古代史事的考证, 六、神秘数字研究。?所谓两篇书评,一个其实是本书,胡厚宣的《古代研究的史料问题》,篇幅很小,评的是《》,“二十世纪学术要籍重刊”之一,云南人民出版社 2005 年;另一个是张政烺的《评〈中国文字之原始及其构造〉》,收在《张政烺文集》的《苑峰杂著》卷,中华书局 2012 年。被评的作者后来都是著名的学者了,两篇评语皆秉持学术标准, 措辞严厉,不稍通融。胡先生晚年对人说: “那时我年轻啊,要是现在我就不写这个书了。”胡先生当年 38岁,张先生写书评时更年轻了,才 23岁,还在北大读本科。不知道张先生晚年是否也悔其少作,不过学术界是很需要这种书评的,特别是中国。
2先秦史第二讲+先秦史史料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