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以思维导图为触点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精品文档.docx


文档分类:幼儿/小学教育 | 页数:约4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4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4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以思维导图为触点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

周蕾珍,江苏省宜兴市第二实验小学教导主任,中学高级教师,无锡市语文学科带头人,无锡市优秀教育工作者。从教二十多年来,形成了“灵活自然,学以致用”的教学风格。有多篇教育教学论文在省、国家级报刊上发表。
2016年,在中国教育学会小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举办的一年一度的“小学语文特级教师高端论坛活动”上,陈先云理事长从“理解、运用、思维、审美”四个维度,针对语文的核心素养提出了以下观点:语言理解与运用,处于语文核心素养整体结构的基础层面;语言的发展与思维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的培养,是以对语言的理解与运用为基础,是在培养、提升语言理解与运用能力的过程中实现的。
发散性思考是人类大脑一种自然的思考方式。每一种进入大脑的信息,包括文字、数字、颜色、音符等,都可以成为一个思考的中心,并由此向外发散,进而生出成千上万的新的节点,而每一个节点又是与中心主题相连结的。20世纪60年代,心理学家托尼?巴赞发明了思维导图(mind map),并对其进行了定义说明:思维导图是使用图表表现的发散性思维,它通过捕捉和表达发散性思维,将大脑内部的过程进行外部呈现。简单地说,就是“让思维看得见”,是一种将思维形象化、可视化的方法。 在小学阶段的语文教材中,思维导图的首次出现,是在部编一年级新教材的“语文园地三”中(见图1),试图引导学生走向更辽阔的思维领域。如何利用这一思维导图,对刚入学不久的小学生进行语言训练呢?怎样才能让这幅图成为学生学习语言的一个训练点、思维的触发点、交流的互动点呢?又怎样才能用这张图,初步构建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整体设计。
一、解读思维导图,明确教学目标
以图1为例,从一个核心字“车”,向外延伸了七个与“车”有关的词语,并采用清晰的图示和鲜明的色彩,将词语分为三组:左边一组是不同种类车的名字,中间一组是与车有关的不同事物,右边一组是与车有关的动词。在教?W中,教师可依据这张图,让学生在朗读、学习生字词时,体会每组词语的相同和不同之处。同时,在读与说的过程中,让学生知道词语应该如何分类与组合。这也是对学生进行初步的逻辑思维训练。 由此,可以将本题的教学目标定位为:引导学生从生活中的“车”入手,了解车的不同部位与种类,多角度地用“车”组词、识字、说话;培养学生理解、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和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二、丰富思维导图,培养识字能力
教师可以利用思维导图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部编版新教材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让低年级学生多识少写、放缓坡度、减轻负担,尽快进入汉字阅读阶段,体验阅读的乐趣。因此,教师可利用这个思维导图,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通过发散性思维,引导学生进行词语归类学习,提高学生的识字效率并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在生活中,“车”是一个高频率的常用字,巧妙地利用“车”字的思维导图,可起到举一反三的效果。对此,可做如下教学设计。
师:(出示公共汽车图片,出示火车“车厢”)谁来指出哪里是车厢?
师:汽车的轮子就叫“车轮”,这是什么?(指着轮子说)。请大家读一读,把“车轮”二字贴在相应的地方。
师:你还能用“车”来组词,并说出汽车的其他部位吗?(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

以思维导图为触点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精品文档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4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drp539604
  • 文件大小27 KB
  • 时间2021-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