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世纪年代末至九十年代初,市场经济体制的兴起给中国社
会带来了根本性的转变。社会道德状况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本
文主要就社会转型期间的文学文本中表现出来的几种具有代表性的
道德观念进行了分析。并认为王朔小说以游戏方式解构伦理道德的背
后掩藏着一种经验论的个体性策略,实际上表现了市民阶层的一种功
利主义的伦理态度。贾平凹的《废都》描绘了转型期传统士大夫式人
文知识分子的道德沉沦。而士人们道德观念上的迷茫也标志着人们对
道德重建的思考重新开始。张承志始终高扬着道德理想主义的大旗。
他的《心灵史》为人们指出了一条饭依信仰的道德重建之路。在《白
鹿原》里,陈忠实试图返回道德本位,以“白鹿精魂”重构民族精神。
这样的思路在一定程度上呼应了新保守主义的兴起。
关键词转型期道德观念道德重建
“
””,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
、坚持以“求实、创新”的科学精神从事研究工作。
、本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和取得的研究
成果。
、本论文中除引文外,所有实验、数据和有关材料均是真实的。
、本论文中除引文和致谢的内容外,不包含其他人或其它机构
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
其他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声明并表示
了谢意。
作者签名
日期年月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南京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学
校有权保留学位论文并向’国家主管部门或其指定机构送交论文的电
子版和纸质版有权将学位论文用于非赢利目的的少量复制并允许论
文进入学校图书馆被查阅有权将学位论文的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
行检索有权将学位论文的标题和摘要汇编出版。保密的学位论文在
解密后适用本规定。
作者签名
日期年’月
月言
木所指的“转型期”特指世纪年代末至年代初。在这个时间段
里,国际政治格局的转型和国内经济体制的转轨给中国社会带来了根本性的转
变。人们的思维方式、文化心理承受着巨大的冲击。一时之间,“失范”成为描
述这个世界的最常用的词汇。在一部分人看来,“整整一代人的精神素质持续恶
化”,“礼貌、公德、见义勇为与奉献精神大倒退,贪污腐化与声色犬马之娱大上
升”。这种“道德失范”不可避免的表现在同时代的文学当中。
对于文学来说,转型既意味着文学自身从新时期的政治社会中心向转型期的
经济社会边缘的迁移又意味着文学的伦理功能和意识形态化的削弱。市场经济
运作系统的基本形成,带动了具有商品属性的“文化工业”的形成。在越来越多
的场合中,通俗文艺产品取代了纯文学或精英文艺的空间。有的作家“面对这种
状况却在自我放逐”、“放弃了自己的责任”、“媚俗”、“自娱”、“开玩笑”、“耍嘴
皮”、“轻飘飘”、“脂粉气”,文学在从“应当帮助人强化和发展对生活的感应能
力”这个立场上后退,“文学界中的许多人面对世风日下的社会状况,不是愤怒、
拒绝、批判、反抗,而是认同、叫好、称颂、投降”,“文学自身的神圣性、庄严
性正在被消解”。①这些论述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转型期的文学伦理状况,但失
之偏颇。究竟如何看待和对待这种情况,不能不触动人们最深层的情感和意识,
引发关于道德观念的深刻反思。
将文学与道德,美与善联系起来,是中国传统文论的显著特点。春秋末期的
孔子即已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伦理文学观。“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
邪。”道德是孔子评诗的首要标准。同时孔子也把诗、礼、乐视为道德修养的几
个必经阶段。孔子的诗教是“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诚如朱光潜所说“由
于孔子注重世俗的思想影响,中国人一直比较讲究实际,‘乐天知命’就是幸福
生活的普遍的座右铭”,“中国人用很强的道德感代替了宗教狂热。”“他们的文学
也受到他们道德感的束缚。对他们来说,文艺总是一件严肃的事情,总有一个道
德目的。纯粹为供人取乐而写的书是被人所鄙视的。”②
然而一段时间以来,从伦理道德角度赖探讨文学的越来越少,甚至出现了所
谓“文学不关道德、不论道德、不讲道德、不道德、无道德”的倾向,有人提倡
作家写作须有“零度情感”,须“终止判断”,文学不必也不应再承担社会责任、
道德责任。其实任何一种文学中都必然包含着一定的道德观点、道德理论和道德
理想。转型期社会的变化必然会引起道德观念的擅变,作家作为现实世界的参与
者,他们对于道德的看法当然会表现在其文学创作当中。在作家的艺术探索中,
可能有生命倾向的内在流露,也可能归依于道德的理想的生存之域,但他决不会
简单地图解生活伦理原则本身。因此对转型期中国文学的道德观念进行考察,有
助于我们深入到一个伦理道德世界中,去探究一
转型期中国文学道德观念研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