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构造运动和构造变动构造运动——内力引起地壳乃至岩石圈变形、变位的作用。绝大多数教材中: 构造运动=地壳运动。根据构造运动发生时间,分为两类: 一类是(老)构造运动; 一类是新构造运动。一般认为, 晚第三纪和第四纪的构造运动称为新构造运动;此前的构造运动称为(老)构造运动。人类历史时期所发生的和正在发生的构造运动,称为现代构造运动。为新构造运动的一部分。构造变动——由构造运动引起岩石的永久变形。包括: 褶皱变动和断裂变动。老构造运动和新构造运动比较 构造运动的基本特征 构造运动的方向水平运动垂直运动 水平运动水平运动——地壳或岩石圈物质大致沿地表切线方向的运动,也称造山运动。表现: 岩石水平方向的挤压和拉张,岩层褶皱和断裂,形成褶皱山系和地堑、裂谷等。现代水平运动的例证: 1970 年云南通海地震,一条断裂,长 60km , 水平位移量达 。 1976 年 7月 28日唐山地震, 水平位移达 1m 多。现代水平运动的实例全球主要岩石圈板块的相对运动(F. 普雷斯等,1982) 圣安德烈斯断层的水平运动( 5cm/a ) 1989 年旧金山附近地震地裂缝水平运动的卫星监测一般来说,地壳岩石的水平运动,要通过精密的测量才能被揭示。法国国家空间研究中心,通过卫星所做的观测, 1995 年宣布北美大陆和非洲正在以 2cm/a — 1cm/a 的速度向背离欧洲的方向漂移。 1996 中国的叶叔华宣布上海地区相对于欧洲稳定地区每年向东运动约 7— 8mm 。 垂直运动垂直运动——地壳或岩石圈物质沿地球半径方向的运动,也叫升降运动或造陆运动。表现为大规模的缓慢的上升或下降,形成规模不等的隆起或拗陷, 引起海侵、海退,导致海陆变化。现代垂直运动速度一般为每年几个毫米到几个厘米。喜山北坡地区,每年上升 — 。有时在地震中,断层瞬息间可产生较大的垂直位移,如 1957 年蒙古博各多断层,一次活动垂直位移达 300cm 。某些陆地沉降速率( , 1995 ) 垂直运动意大利那不勒斯湾塞拉比斯古庙,建于公元前的古罗马时代。古庙的废墟中个三根石柱,高 12米。从底向上的 米石柱表面光滑无痕;再向上 米则被虫蛀出许多梨状小孔,有海水浸没的痕迹;其上的石柱仍完好如初。古庙显然是建在陆地上的,曾有一段时间因地表下沉,石柱没入海内 米(下部的 米因被海底泥沙或火山灰掩埋而未受虫蛀)。 18世纪时石柱重又升出海面。现在又在下降(可能从 19世纪开始),故石柱的基部已浸没在水中了。 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的关系自然界的这两种运动往往相伴而生。在自然界,构造运动的方向不一定是单纯的水平或垂直方向。如断层两侧岩层斜着相对滑动,其中既有水平位移分量,也有垂直位移分量。水平运动必然引起垂直运动,垂直运动也会引起水平运动。如岩层因挤压而褶皱,有些地方隆起,有些地方凹陷; 岩层因拉张而断裂, 同样也有些地方上升,有些地方陷落。陆地地名速率( mm/ 1000a ) 多瑙河谷地(捷克斯洛伐克) 800-1000 英国北部湖泊区 800 堪察加 4000 美国南加利福尼亚盆地 1200-2000 里海和黑海盆地 300 东部德国 2000-5000 莱恩地堑 500 在地球发展历史中,构造运动是以水平运动为主,还是以垂直运动为主, 曾经有过很大争论。当今,大多数人认为应以水平运动为主。固定论与活动论固定论——认为大陆自形成以来,其基底位置固定不变。也称大陆固定论或大洋永恒论。活动论——认为在地球历史演变过程中, 大陆在地球表面的位置曾发生过显著的水平移动。大陆漂移说之前,固定论( 垂直运动) 者占多数。漂移说之后,活动论(水平运动)者占多数。 构造运动的特点 1. 构造运动的永恒性空间上:任何区域都发生着地壳的运动。上升下降挤压拉伸时间上:从古到今,地壳运动从未停止过。地壳运动在矛盾中运动、发展、变化。 2. 构造运动速度快慢不一同一地区不同时期如喜马拉雅山地区,开始时以每年平均约 毫米的速度从海底缓慢上升,以后上升速度加快。同一时期不同地区如北美东部现代升降运动速度平均每年约 - 厘米,而西部山区则平均每年约 1— 厘米。一般情况下,地壳运动以缓慢的方式进行,位移量短时间内不易察觉,长期的积累才能观察到。 3. 构造运动幅度大小不同运动方向长期不变,则运动幅度就大(升降运动在长时期内一直上升或一直下降;或水平运动长时期内一直向某一方向运动。) 如喜马拉雅山自开始上升以来就一直以上升运动为主, 上升幅度超过 1 万米; 印度大陆两侧近南北向的基尔塔尔断裂, 两侧反时针平移错动也达 460 公里。
构造运动和构造变动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