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服饰与生活习惯蒙古族服饰蒙古族服饰具有浓厚的草原风格。因为蒙古族长期生活在塞北草原,蒙古族人不论男女都爱穿长袍。牧区冬装多为光板皮衣,也有绸缎、棉布衣面者。夏装多布类。长袍身端肥大, 袖长, 多红、黄、深蓝色。男女长袍下摆均不开衩。红、绿绸缎做腰带。男子腰带多挂刀子、火镰、鼻烟盒等饰物。喜穿软筒牛皮靴, 长到膝盖。农民多穿布衣,有开衩长袍、棉衣等,冬季多毡靴乌拉,高筒靴少见,保留扎腰习俗。男子多戴蓝、黑褐色帽, 也有的用绸子缠头。女子多用红、蓝色头帕缠头, 冬季和男子一样戴圆锥形帽。未婚女子把头发从前方中间分开, 扎上两个发根, 发根上面带两个大圆珠, 发稍下垂, 并用玛瑙、珊瑚、碧玉等装饰。还有比较有特色的是蒙古族摔跤服。蒙古族摔交服是蒙古族服饰工艺。摔跤比赛服装包括坎肩、长裤、套裤、彩绸腰带。坎肩袒露胸部。长裤宽大。套裤上图案丰富, 一般为云朵纹、植物纹、寿纹、五蝠捧寿等。图案粗犷有力, 色彩对比强烈。内裤肥大,用 10 米大布特制而成。利于散热,避免汗湿贴于体表; 也适应摔跤角力运动特点, 使对手不易使用缠腿动作。套裤用坚韧结实的布或绒布缝制。膝盖外用各色布块拼接组合缝制图案, 纹样大方庄重, 表示吉祥如意。服装各部分配搭恰当, 浑然一体, 具有勇武的民族特色。回族服饰青海、甘肃、宁夏回族地区的服饰较富于传统特点。男子一般头戴黑、白两色号帽( 俗称“回民帽”) ,身穿白土布对襟上衣(土称“尕汗搭”) 。扎腰带,前腰和下穗处绣牡丹花,多结婚时用,平时扎一般粗布。外着青布黑夹夹( 黑坎肩)、黑色或蓝色长裤, 穿白土布袜子( 袜头及后跟处纳花)、黑布鞋或用白线勾的线帮鞋。号帽颜色因年龄而异, 婚姻后青年及老年均戴黑色, 未婚青年戴白色或紫红色, 小孩戴白色, 也有的戴黑色或用白线勾成的号帽。中老年妇女一般内穿普通袖旗袍、深灰色过膝坎肩,戴过膝长的黑盖头(60 岁以上者戴白盖头)。少女戴绿盖头, 结婚时穿粉红色长袍、绣花鞋, 平时喜艳色, 如绿裤子、玫瑰红歪襟短褂, 背心前后胸均绣花。有的地区戴齐腰长的短盖头。女孩 9 岁以前不戴盖头, 头顶常排一大排花发卡,穿中式艳丽短裤褂和短绣花背心及绣花鞋; 19 岁后出门须戴盖头。云南回族男女均不穿坎肩, 妇女喜穿大花上衣, 戴白盖头; 男上衣于领下胸前有三角形花边,中襟两侧、衣边、袖口均有花边。新疆回族妇女穿长旗袍、坎肩, 戴盖头; 男服饰与西北其他地区回族相同。华北回族的服饰基本与汉族相同。少数阿訇等宗教职业者尚保留长袍或号帽外缠头饰等传统均海拔四千米左右的青藏高原,有“世界屋脊”之称。这里的气温反差大, 日光足, 紫外线强。因而藏族男女喜戴帽子, 以遮挡阳光对头部的照射。牧区的妇女喜用酥油涂面, 防止皮肤的干裂。藏族妇女身上经常佩带如耳环、耳坠、项链、手镯等装饰品。它都嵌有珍贵的玛瑙、黄金、象牙等。不同地区的藏民, 尽管装束和头饰有不同的区别, 但图案和花纹都表示相同的含义—吉祥如意、美丽珍贵。男女均戴呢帽或细皮帽, 上身穿绸、布长袖短褂,着宽肥长袍,右襟系带。农区女子穿用氆氇制作的无袖长袍, 多在腰间系图案瑰丽的围裙,藏语称“邦垫”。牧民男女一般不穿短褂, 只穿无布面的羊皮长袍, 在领口、袖和衣襟上用细皮或色布镶边。男穿裤,女穿裙。男女均穿氆氇或牛皮长靴。男腰系长带。喇
56个民族的服饰与生活习惯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