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分米、毫米”教学设计
马惠君
教学目标:
1、在实践活动中感知用分米和毫米作长度单位是日常生活的需要,认识分米和毫米,建立分米和毫米的长度表象。
2、在实际测量的过程中,理解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的关系。学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度量物体的长度,并且能在实际生活中灵活运用。
3、在数学活动中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
教学重点:在活动中认识分米和毫米,建立表象。
教学难点:理解分米和毫米的意义。
课前准备:一次性水杯、1分硬币、电话卡1张、学生用尺、米尺。
教学过程:
一、回顾再现,以旧引新
。教师报出一个物体名称,要求学生说出长度(或厚度)要短(或薄)的物品,引出“测量”概念。
:要想知道物体的确切长度,必须要通过准确的测量,而测量就必须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想一想我们已经学过哪些长度单位?【板书:厘米和米】它们俩之间有什么关系?【板书:1米=100厘米】你还知道哪些长度单位?长度单位还有很多很多,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一些新的长度单位。
二、参与活动,学习新知
第一部分:认识毫米
【实物投影出示回形针后拿在手中】师:估一估这个回形针有多长?(学生估数)把你估的数记在心里,怎样才能知道我们估得对不对?用什么做单位?(厘米)。
学生实际测量,师巡视(巡视时进行测量方法指导:测量时要用直尺的0刻度线对准物体的一端,然后对齐直尺读出另一端的刻度。)
小组交流:你遇到的问题和自己的想法。
(集体交流,测量结果是在2~3厘米之间。)
师:别针比2厘米长一些,比3厘米短一些,长一些是长多少?短一些又是短多少呢?不能用整厘米来表示,该怎么办呢?同桌交流。
(指名生1、2说说)
师:我听出来了,大家都认为用厘米做单位太大了,要创造一个比厘米更小的长度单位。
(课件演示:厘米尺)这是一把厘米尺,为了便于大家看清楚,把这一段直尺放大了。你能找到1厘米吗?还有吗?
小结:相邻两个刻度数之间的长度都是1厘米。
师:观察刻度线0~1之间,你看到了什么?
(有短的竖线;还有长一点的竖线;有格子)
师:格子的大小怎样?
生(齐):差不多一样吧,一样大,一样宽。
师:(一格一格地指一指。)这些刻度线把1厘米的长度平均分成了这样的小格,数一数,有多少小格?
(引导生指着课件一起数出10小格。):
师:其中这一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板书:毫米,用字母mm表示】
(课件演示:认识1毫米)
(师与生问答:两小格是多长?5小格呢?7毫米有几小格?10毫米是哪到哪?18毫米呢?)
师:拿出自己的直尺,找到任意一段1厘米,仔细数一数,看看1厘米里有几个1毫米?
指名汇报数的结果:你数的是哪一段1厘米?结果怎样?数的1厘米和他不一样的?
师:从大家汇报的结果来看,无论哪一段1厘米里都有10个1毫米,说一说你知道了什么?
(10毫米就是1厘米。1厘米是1毫米的10倍。)【板书:1厘米=10毫米】
A、交流:刚才数毫米时用手指数的举手,用铅笔尖儿数的举手?为什么用铅笔尖儿数?
B、1毫米这么短,你能用手比划比划吗?容易吗?(不容易,手一不小心就合到一起去了)
C、
二下分米和毫米的认识 教学设计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