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子曰《诗》云〞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因。它暗示着先秦诗文化从西周时期礼乐文化向春秋战国时期士人文化、儒学文化的重要转型,表现了“礼崩乐坏〞“王纲解纽〞的时代征候,同时也是华夏诗性、诗化文化与生活方式的古老标本,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学、经学与诗学历史性融会的具体表征,“原道〞“征圣〞“宗经〞精神的生动表现,也是儒家学说与儒家诗学言说格局、言说路向、言说方式的重要X式。试问,六经之中,何以只有“子曰《诗》云〞积淀为成语,而没有生成“子曰《书》云〞之类的成语?
《论语》开创以“子曰〞起言之先例。《论语》记载孔子的话,根本采取以“子曰〞为中心的这样两种形式:单纯的“子曰〞和针对于某人提问的“子曰〞。这两种形式在表现上有很大区别,前者相当于独白,后者才类似于问与答;前者的具体语境根本被省略掉了,而后者如此局部地保存了当时的语境。从全篇看,前者出现的频率远高于后者。《论语》的问答形式并非现代意义上的“对话〞,所以《论语》根本上是“子曰〞式权威独白性质的。有学者指出。孔子时代原来那种一体化的官方意识形态,尽管已经支离破碎,私学已经兴起,但比拟成系统并有较大影响、能与儒学分庭抗礼的学说却还未产生。在这样的文化空间之中弥散的还是宗周礼乐文化的碎片。孔子作为第一个试图将碎片重新组合为一个整体的士人思想家,其言说方式就必然充分显示一个“立法者〞的特点:单向度的、传教式的或自言自语式的。
不仅如此,从现代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言必称某某,大多内含某种心理值较高的情结。《论语》频频出现的“子曰〞,也同时表现了儒学门生对先师“执弟子礼甚恭〞的敬重和儒家一以贯之的“畏圣人之言〞的敬畏。文化人类学告诉我们,在原始交感巫术思维的作用下,幼稚的童年以与人类的早年往往热衷于对权威之言的直接引用以获得心理与精神助力。不托之“子曰〞如此显得其道不尊,其说不灵。钱穆先生指出:“中国学术具最大权威者凡二:一曰孔子,一曰《六经》。……如此《六经》之内容,与孔子与《六经》之关系,终不可不一先论也。〞
《诗》经,堪称六经之首。故“《诗》云〞的分量自不待言。除《左传》《礼记》外,“《诗》云〞在《论语》《孟子》特别是《荀子》等著作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和典型。以“《诗》云〞起言或结言的格式,显然是一种文化策略。先秦儒学三圣不约而同地以“《诗》云〞起言,《诗》才有可能被后儒抬升为“经〞,才会形成后世“依经立义〞与“征圣〞“宗经〞的历史文化局面。从某种意义上说,“《诗》云〞在言说X式上是对“子曰〞的一次启示,“子曰〞如此是对
“《诗》云〞言说方式的演绎与发扬光大,“子曰〞与“《诗》云〞一脉相承,故而最终黏合到一起。孔子以《诗》设教,开先秦诗学儒学化之先河;孟子解《诗》尚法,推进了诗学儒学化之进程;荀子引《诗》证言,为先秦高度儒学化的诗学自两汉走向彻底的经学化打下伏笔。
〔摘编自魏家川《<诗>经的经典化》〕
6.关于“子曰《诗》云〞,如下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为哪一项
A.“子曰《诗》云〞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底和儒学、经学与诗学融会的具体表征,故积淀为成语,并对中国文化一直有重要影响。
B.“子曰《诗》云〞在形式上显示了先秦诗文化从西周时期礼乐文化向春秋战国时期士人文化、儒学文化的重要转型。
C.“子曰《诗》云〞所反映的是“礼崩乐坏〞“王纲解纽〞的时代内容,是华夏诗性、
论述类文本阅读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