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传》有感康熙大帝,即爱新觉罗· 玄烨,是历史山上在位最长的一位皇帝,也是我认为在众多皇帝中最有风度的一位男皇帝,而当我读了《康熙传》这本史书后,对康熙的崇敬之情更是油然而生……首先他的风度表现在“孝”字上。玄烨 8 岁丧父, 10 岁丧母,是祖母孝庄皇太后一手带大的。祖母很是宠爱这个小孙儿,更是注重他的成长。玄烨还不到 5 岁, 孝庄就派侍女苏麻喇姑专门教他满语。此外, 玄烨的“饮食,动履,语言,”都以帝王的标准,皆有规矩。太皇太后呕心沥血地辅佐和培育他,提醒他行走坐卧应当如何有规矩;叮咛他何为人君,如何行政用人,治天下··· 可以说是玄烨最亲,最敬重的人,所以祖孙二人的感情特别深厚。在孝庄晚年, 玄烨经常会陪她去汤泉修养。有一次,在路上突然下起了大雨,小路泥泞,马车很不好走。为了皇阿奶的安全, 玄烨跳下马车, 亲自推车。他脚曼在泥土中, 雨水打在脸上,一步一滑地吃力走着,孝庄看着很是心疼要他还是上来吧,但玄烨却已坚定了信念,就这样一直推到了汤泉地。这时,有人悄悄地告诉他, 皇后和他视为掌上明珠的唯一嫡子——年仅 2 岁的小阿哥承祜突然病亡。闻这一噩耗,玄烨受到了很大的震动,多日情绪低沉,郁闷难解。但为了让祖母安心疗养,他始终不敢告诉孝庄,脸上也没露出丝毫痛苦。玄烨对祖母的孝心与敬重十分深刻,体贴。在祖母面前,丝毫感觉不到他是一位皇帝,没有架势, 没有尊贵,只有一片热枕的孝心,纯朴的情意。作为一个皇帝,这是非常难得的! 其次,康熙帝的风度便体现于他的“节俭”。他认为,良好的社会风气的树立是保证民生安定的重要前提。所以,康熙本人就是这样一个勤俭朴素的人。一个外国人看到了康熙个人日常生活曾写下这样的感受。他说: “中国皇帝或者因为他拥有无穷的财富,或者因为他疆土的广阔富饶,说他是一位最有势力的君主也许是没有人反对的。尽管是这样,他真正用于自己身上的一切远远谈不上奢侈。就其个人有关的方面看,那种恬淡素朴简直是没有先例的。除了循例供奉的东西外,他毫无奢求,他满足于最普通的菜肴,从未有过丝毫的过度, 他的淡薄超过了人们所能想象的程度……他的衣着除了几件宫廷常见的过冬黑豹皮袄,雨天毡制外套(在中国视为最粗制的服装),夏天的麻布短褂外,就剩几件最平常,最普通的丝绸衣服……总之,在它周围的一切,人们丝毫感觉不到那种其他亚洲君主处处都要摆出来的穷奢极侈的排场。”这就是那个外国人对中国皇帝康熙的评价。是的,康熙不为个人妄费分文,完全是处于贤明地节约,以便把金钱用于的国真正的需要。他深信君主的威信和真正伟大应当较少的借助于外在的豪华,而更多的是在与他道德的光辉。我想这样的伟大是很多皇帝做不到的! 而最让我钦佩的还是康熙的才智。在先帝病逝前曾委托索尼,遏必隆,苏克萨哈,鳌拜四位大臣一同辅佐还未亲政的小皇帝玄烨。一开始,四个元老有事共同商议,齐心协力辅佐小皇帝。可当资望最高,位列班首的索尼一病逝后,鳌拜便开始滥用康熙皇帝的权威,胡作非为,愈益嚣张,专横跋扈,甚至就连比他行位高的遏必隆都要让他三分。眼看鳌拜的爵位一加再加,害死苏克萨哈, 私自划分土地,欺君专权,威慑群臣,堵塞言路,根本不把孝庄太后和玄烨放在眼里。但朝廷的文武百官大都出于鳌拜门下。鳌拜“一切政事,先于私家议定,然后施行”康熙几乎成了傀儡。这一切,却是年轻有为的康熙化的无法忍受的,康熙清楚如若不除掉鳌拜,
《康熙传》读后感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