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沈从文
1001101408
1
2
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笔名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等,乳名茂林,字崇文。湖南凤凰县人,祖母刘氏是苗族,其母黄素英是土家族,祖父沈宏富是汉族。在中国文坛中被誉为“乡土文学之父”。
沈从文是现代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京派小说代表人物。14岁时,他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边境地区。1924年开始文学创作,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1931年-1933年在山东大学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学任教,建国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历史的研究。1988年病逝于北京。
3
凤凰城墙外绕城而过的清澈河流,是他儿时的乐园,给予他无穷的享受。他与小伙伴在这里游水嬉戏,也常常在河滩上看见被处决犯人的尸体。这美与野蛮的奇异组合,都对沈从文后来的创作产生了强烈的影响。沈从文十五岁当兵,五年行旅生涯,大部分时间辗转于湘西沅水流域。河水不但滋养了两岸的生命,也滋育了沈从文的性情。所以,他的小说、散文,大都与水有关。可以说,对水的生命体验,培养了沈从文特殊的审美心理,转化成他小说优美的诗意。
4
主要著作:
短篇小说集《蜜柑》、《雨后及其他》、《神巫之爱》、《龙朱》、《旅店及其他》、《石子船》、《虎雏》、《阿黑小史》、《月下小景》、《如蕤集》、《八骏图》、《从文小说习作选》等。
中长篇《阿丽思中》、《边城》、《长河》等。散文《从文自传》、《湘行散记》、《湘西》、《废邮存底》及续集、《烛虚》、《云南看云集》,学术著作《沫沫集》(文学评论)、《龙凤艺术》、《战国漆器》、《中国古代服饰研究》(文化类)等。
5
二、“京派”和“海派”
“京派”和“海派”的形成
所谓“京派”,“海派”实际上并非严格意义上的文学流派。他们没有统一的组织,也没有发表宣言和章程;有报刊,但也刊载非同人作家的作品;常有聚会,在创造倾向、审美追求上有相同相近之处。
“京派”是指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中期,在以北京为中心,兼及天津、济南、青岛等北方城市开始形成的一个以人文学者型作家为主体的文学流派,其主要成员有沈从文、朱光潜、废名、萧乾、李健吾、梁宗岱、林徽因、林庚、芦焚、何其芳、李广田、卞之琳等,他们大都出自北大、清华、燕京大学、南开大学的中文系、外文系和哲学系,如沈从文、废名、朱光潜、梁宗岱等曾在北大、清华任教,萧乾、何其芳、卞之琳、李广田等皆为这些高等学府的学生,李健吾、卞之琳毕业后曾在胡适主持的学术研究机构中华文化基金会任专职编撰。其主要刊物有《骆驼草》、《文学季刊》、《水星》、《文学杂志》以及《大公报》、《国闻周报》等报纸文艺副刊等。
6
特有的文人学者特质——政治意识淡薄、从容矜持、对艺术虔诚而执著;
特有的文学观念——文学要不崇尚文学的功利性、不追求新奇怪异、不迎俗媚时,要追求“纯正的趣味”,要讲究“和谐”、遵循“节制”与“恰当”的美学原则,从而把握好创作分寸、显示出大度从容的艺术作风。
7
“京派”小说的特点一是以表现中国乡村世界为主,如沈从文小说所表现的湘西世界、废名小说所表现的黄梅故乡和京西城郊世界、芦焚小说所表现的河南果园城世界、萧乾小说所表现的北京城根的篱下世界等均为中国乡村世界,它们即使描写城市,也是从乡村世界对立面角度进行的,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它们针对现代社会的道德沦丧,加大了对民族性格心理探求的深度,持久地将“民族品德的消失与重造”这样严肃的“五四”国民性主题继承下来,不断对传统文化和民间文化发出呼唤,寻求回应。
8
其二是注重表现诚实、从容、宽厚的审美感情。小说善于发掘普通人生命的庄重和坚忍,特别能写出女性包括少女的纯良;小说结构舒卷自如,情节疏淡,把东方情调的诗情画意融合在乡风民俗的从容隽逸的描绘之中,形成了抒情体的体式。
9
“海派”是指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末到三十年代前期在以上海为中心,兼及南京、杭州、苏州等南方城市出现的一个以表现都市生活为主,追求表现上的创新,具有“商业化”和“世俗化”特点的文学流派,小说是该派的核心主体。
“海派”小说实际上包括三类:一类是带有旧式言情小说痕迹的言情小说,如以张恨水的小说为代表的“后期”鸳鸯蝴蝶派小说;一类是新式言情小说,如张资平、叶灵凤、曾虚白、章克标、曾今可、徐蔚南等的小说。这类小说突破了旧的言情体,给爱情小说增加了世纪末的颓废色彩。一类是新感觉派小说,如施蛰存、穆时英、刘呐鸥的小说,它们是在西方现代主义文艺思潮和日本新感觉派文学思潮影响下产生的,往往通过对都市人物心态的微观透视来反映个体的生存境遇和心灵感受,表现出一种对现代都市社会生活的焦虑体验;注重于表现和揭示人物的深层心理现象,力图通过对人的心灵的透视和感觉的再现来表现世界
走进沈从文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