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的调节方法
良好的课堂氛围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前提,积极的情绪有助于教学活动的顺利展开。情绪主要包括教师情绪和学生情绪两方面的因素,由于小学教学阶段的教学对象具有特殊性,而前者往往居于矛盾的主要方面,在教学中起着主导作用。小学生的心理正处于发育阶段,极容易受到他人的心理暗示和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易于被教师感染,教师在情绪上的积极投入能够有效的组织学生学习活动,教学效果显著。反之,如果教师的情绪是消极的,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可能会有思维不活跃,缺乏创造力等表现。 因此,教师情绪的调节,在课堂教学中是很重要。
增强情绪的自我调节与控制能力的途径很多,我们应在实践中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通过应用,体验其效果,并不断总结完善,增强情绪的自我调控能力。我觉得常用的情绪调控方法有以下几种:心理暗示法、注意力转移法、适度宣泄法、自我安慰法、交往调节法、情绪升华法。
心理暗示法
从心理学角度讲,就是个人通过语言、形象、想象等方式,对自身施加影响的心理过程。自我暗示分消极自我暗示与积极自我暗示。积极自我暗示,在不知不觉之中对自己的意志、心理以至生理状态产生影响,积极的自我暗示令我们保持好的心情、乐观的情绪、自信心,从而调动人的内在因素,发挥主观能动性。而消极的自我暗示会强化我们个性中的弱点,唤醒我们潜藏在心灵深处的自卑、怯懦、嫉妒等,从而影响情绪。
因此,可以利用语言的指导和暗示作用,来调适和放松心理的紧张状态,使不良情绪得到缓解的方法。心理学的实验表明,当个人静坐时,默默地说“勃然大怒”、“暴跳如雷”、“气死我了”等语句时心跳会加剧,呼吸也会加快,仿佛真的发起怒来。相反,如果默念“喜笑颜开”、“兴高采烈”,“把人乐坏了”之类的语句,那么他的心里面也会产生一种乐滋滋的体验。由此可见,言语活动既能唤起人们愉快的体验,也能唤起不愉快的体验;既能引起某种情绪反应,也能抑制某种情绪反应。因此,当我们在生活中遇到情绪问题时,我们应当充分利用语言的作用,用内部语言或书面语言对自身进行暗示,缓解不良情绪,保持心理平衡。比如默想或用笔在纸上写出下列词语:“冷静”、“三思而后行”、“制怒”、“镇定”等等。实践证明,这种暗示对人的不良情绪和行为有奇妙的影响和调控作用,既可以松弛过分紧张的情绪,又可用来激励自己。
注意力转移法
注意力转移法,就是把注意力从引起不良情绪反应的刺激情境,转移到其它事物上去或从事其他活动的自我调节方法。当出现情绪不佳的情况时,要把注意力转移到使自己感兴趣的事上去,如:外出散步,看看电影、电视、读读书、打打球、下盘棋,找朋友聊天,换换环境等,有助于使情绪平静下来,在活动中寻找到新的快乐。这种方法,一方面中止了不良刺激源的作用,防止不良情绪的泛化、蔓延;另一方面,通过参与新的活动特别是自己感兴趣的活动而达到增进积极的情绪体验的目的。
适度宣泄法
过分压抑只会使情绪困扰加重,而适度宣泄则可以把不良情绪释放出来,从而使紧张情绪得以缓解、轻松。因此,遇有不良情绪时,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宣泄”;宣泄一般是在背地里,在知心朋友中进行的。采取的形式或是用过激的言辞抨击、谩骂、抱怨恼怒的对象;或是尽情地向至亲好友倾诉自己认为的不平和委屈等,一旦发泄完毕,心情也就随之平静下来;或是通过体育运动、劳动等方式来尽情发泄;或是到空旷的山林原野,
情绪的调节方法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