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酸雨控制规划
思路摘要
总论
酸雨和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污染危害居民健康,腐蚀建筑材料,
破坏生态系统, 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已成为制约我国社会经济发展
的重要环境因素。
《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 明确要求控制致酸物质的排
放, 控制酸雨的危害。 目前我国在控制酸雨和致酸物质排放方面做了
大量的工作, 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 使二氧化硫排放增长趋势有所
减缓。酸雨问题是一个区域性的环境问题,超越了行政区的界限,需
要在国家层次上采取统一的行动, 制定国家酸雨控制中长期规划, 有 利于重点解决高架点源长距离传输带来的跨区域影响问题。
编制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
《国家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
编制原则
( 1 ) 重点减轻酸雨和致酸物质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降低酸沉降对生
态系统、建筑物和材料的影响,减少酸雨造成的损失;
( 2 ) 酸雨控制目标和减排致酸物质的控制措施要与我相适应;
( 3 ) 酸雨控制的对象以对酸雨贡献大的高架源为重点, 着重控制火
电厂二氧化硫的排放。
编制范围和时限
规划范围:全国规划。
规划年限: 基准年为 2005 年, 规划目标年为 2020 年。
规划实施时段: 2006- 2010 年, 2011 - 2015 年, 2016 - 2020 年。
我国的酸雨状况
( 1 ) 酸雨污染形势严峻;
( 2 ) 能源需求增加,致酸物质减排任务艰巨;
( 3 ) 现行的管理体制不能有效地解决酸雨问题。
酸雨控制的指导思想和目标
指导思想
酸雨控制将以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以促进国民经济的可
持续健康发展和保护人民的身体健康为出发点, 以控制电力行业排放
的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为主线, 以总量控制为手段, 严格控制新源的
排放, 逐步削减现有源的排放, 因地制宜制定致酸物质排放削减方案。
控制目标
( 1 ) 总体目标
创新酸雨控制的管理模式和机制, 提高酸雨及致酸污染物排放的
监控能力,强化控制措施, 有效削减致酸污染物排放量,抑制酸雨污
染的发展态势,保护人群健康、生态系统和文化遗产免受酸雨损害。
( 2 ) “十一五”目标
遏制酸雨蔓延的趋势, 减轻酸雨污染的程度, 减少超临界负荷区
域范围,减弱酸沉降强度。到 2010 年,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排放量
不高于 2005 年水平。
( 3 ) 中长期目标
酸雨污染显著减轻, 致酸物质硫、 氮沉降量基本达到临界负荷要
求,酸雨区受到损害的生态环境逐步恢复。
( 4 ) 致酸物质的总量控制目标
为了实现酸雨控制目标, 需要削减污染物的排放总量。 根据国家
现行的污染物排放控制政策、法规和标准,以及污染控制的技术、经
济条件,确定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的总量控制目标。
主要任务
控制致酸物质的排放总量是落实国家酸雨控制目标的重要手
段。 重点控制的污染物为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 重点控制的排放源为
火电厂;重点控制的区域为酸雨影响较大的地区。
电力行业二氧化硫的总量控制
总量控制原则
严格控制新建电厂的二氧化硫排放量。 我国的新建电厂增长很快,
如果对其二氧化硫排放不能实施严格控制, 将很难实现我
国家酸雨控制规划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