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书五言律诗
“闲居人事少,独坐小楼中。五月江深处,梅花落晚
风。”枝山允明。铃:祝允明印、希哲子,二印。收藏印:啬道人观 男孝同孝肃孝宽女孝英侍。
此幅作品通篇看去,书法强劲、奔放、激越,格调雄奇、跌 宕,变化多端,艺术风格自然天成。行与行之间距离很紧,互为呼 应,互相渗透,有时完全打破行距;字与字,笔与笔之间亦有穿插, 在对应之中求一致,使长短、大小、正斜、曲直、连断、轻重、虚实 等表现手段得以充分运用,给人以变化莫测、千姿百态的感觉。用笔 急速、流转之中有波动,连带之中有断笔;点、戳、易H、挑、闪、 越、腾、挪,生动活泼。行笔急中有缓,动中有静。加上硬毫笔的特 有效果,尤显刚劲、苍拙。波画大胆伸张,横画力若担山。这些在作 品中表现得都极为醒目。一方面体现着黄豫章的笔意,另一方面突显 着祝允明本人的个性神采。
祝允明的书艺思想以“神采”为最终追求目标。为达此目标, 他认为必须“性”与“功”并重。所谓“性”是指人的精神,而 “功”贝y是创作的能力和功夫。在他的“性、功”并重说中,只 有功夫而无精神,无以显神采,只有精神而缺乏表达的功夫,仍无以 显神采,两者缺一不可,必须兼备。
对于“功”,他认为只有在向前人学习的基础上才能得到。因此,他 对当时不愿学习传统,或把学传统称之为“奴书”的说法很愤慨,曾 写下《奴书订》予以批驳。他晚年在其著作中还批评了他的岳父李应 祯,强调必须“沿晋游唐” 。这
种理论完全基于他对书法史的深刻认识。在他的理论中:书 理极于张 芝、王羲之、钟繇、索靖,后人只是在遵循他们的法则而已,在根本 上对此法则是不能改变的。在他看来,唐代之书法能循前人之理,按 法则来写;宋初也还不算太差;宋中期仍有可取之处;而后便大异于 传统,古法遭到败坏,大多流为恶怪。到元代才算有赵孟扭转了时 风,复归晋唐,但终因个性不强未免有“奴书”的遗憾。所以要知书 法的本 源必须向晋唐学习,在熟悉了传统之后必须在技法上有自己 的独到之处,否则便不能达到祝允明对“功”的最终要求。他在著述 中还说自己不屑于步钟、索、羲、献的后尘,而要 学习楚霸王项羽和 五代时后汉名将史弘肇的勇猛,用以开拓自己的书艺雄风。所以说, 他既反对时人对传统的忽视,又 强调反对真正意义上的“奴书”,即 所谓一味泥古,并泥古不化的风气。祝允明对书法创作中所谓“性” 的理论没有太多的论述,在这方面他提倡“起雅去俗”,显然是指 以学识
和修养陶冶性情,净化心灵,从而达到较高的精神境界。应该说祝允 明的书法创作得益于他精辟的书艺理论的修养,也就是对书法创作较 全面而深刻的思想认识;另外,得益于他 的家学渊源。祝允明的外祖 父徐有贞亦为明朝大书法家,他的用笔直率而华美,结构潇洒多姿, 很得古雅之气。前面提到他的岳父李应祯也是一代名家。李应祯曾说 自己学书四
行书五言律诗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