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25黄鹤楼送别教学设计.doc


文档分类:中学教育 | 页数:约6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6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6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25黄鹤楼送别教学设计
26 黄鹤楼送别
教材分析:
《黄鹤楼送别》是苏教版第九册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以“文包诗”的形式再现了《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古诗的创作情境。诗文互照,情景同现,是一篇形式新颖,能培养学生联系语言环境和故事情境发展情感的好课文。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3.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引导学生理解感受李白与孟浩然分别时的情景。体会诗人与朋友间依依惜别的浓浓情谊,激发学生珍惜人间友谊的美好情感,在朗读感悟、想象表达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学重难点:
通过文与诗的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和诗句意思,体会朋友间依依惜别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读诗导入,揭题设疑
⒈.“人生自古伤离别。”杨柳依依,长江岸边,说一声再见,道一声珍重,其中夹杂着多少无奈。 刚才大家吟诵了不少有关送别的诗歌,下面我们就来看这一首由李白写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出示;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3.自读古诗,试说诗意,在自己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4.谈话激趣:学贵有疑。让我们打开课文,这是文中包诗,对这首诗作了较好的扩展和阐释,我想通过认真读了课文后,不需要老师讲,同学们自己就明白了。
5.(出示课题)黄鹤楼送别,读题质疑——谁与谁送别?什么时候?怎样送别?黄鹤楼在哪儿?……

6.黄鹤楼的简介。过渡:那么在这俯临长江、飞檐临空的黄鹤楼上发生了一件什么事,就让我们到课文中去寻找答案吧!
  二、初读课文,了解梗概
1.选择你喜欢的朗读方式认真读课文,遇到你喜欢读的或读不顺的地方多读几遍,做到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读通课文。 弄明白课文写了谁与谁在哪里发生了一件什么事?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3.交流,板书(李白 孟浩然)
三、精读课文,引导探究。
1.过渡:在这大好的季节里,景色美如画,可李白却要为好友孟浩然饯行,他们是怎样挥洒满腔的离别情的呢?让我们进一步研读,到课文中去领略和感受吧!
2.仔细读课文第二、三自然段,找一找他们此时的心情可以从文中哪些语词感受到?用“——”线划出;
3.与同桌一起品读所划的语词,通过朗读表达出自己对课文的理解。
4.学生研读课文,品位语言。
5.交流探讨,适时评价。
师:一对好朋友就要在这里分别了。他俩此时的心情怎样呢?
学生交流(板书 :依依惜别之情),“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
⑴你是怎样理解“依依惜别”这种感情的?(难舍难分,谁也不愿意离开谁。)
⑵用“因为……所以……”的句式引读:因为李白和孟浩然难舍难分,谁也不愿意离开谁,所以

25黄鹤楼送别教学设计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6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lu2yuwb
  • 文件大小2.47 MB
  • 时间2021-0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