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斯大林《联共(布)党史》四章二节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党的世界观。它所以叫做辩证唯物主义,是因为它对自然界现象的看法,它研究自然界现象的方法、它认识这些现象的方法是辩证的,而它对自然界现象的解释、它对自然界现象的了解、它的理论是唯物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就是把辩证唯物主义的原理推广去研究社会生活,把辩证唯物主义的原理应用于社会生活现象,应用于研究社会,应用于研究社会历史。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说明自己的辩证方法的时候、通常援引黑格尔,认为他是表述了辩证法基本特征的哲学家。但这并不是说,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辩证法同黑格尔的辩证法是一样的。其实,马克思和恩格斯从黑格尔的辩证法中采取的仅仅是它的“合理的内核”,而摒弃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的外壳,并且向前发展了辩证法,赋予辩证法以现代的、科学的形态。马克思说:“我的辩证方法,从根本上来说,不仅和黑格尔的辩证方法不同, 而且和它截然相反。在黑格尔看来,思维过程,即他称为观念而甚至把它变成独立主体的思维过程。是现实事物的创造主,而现实事物只是思维过程的外部表现。我的看法则相反,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德文第二版跋》)①——————————————①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2卷第 217 页。——译者注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说明自己的唯物主义的时候,通常援引费尔巴哈,认为他是恢复了唯物主义应有权威的哲学家。但这并不是说,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唯物主义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是一样的,其实、马克思和恩格斯是从费尔巴哈唯物主义中采取了它的“基本的内核”,把它进一步发展成为科学的哲学唯物主义理论, 而摒弃了它那些唯心主义的和宗教伦理的杂质。大家知道,费尔巴哈虽然在基本上是唯物主义者,但是他竭力反对唯物主义这个名称。恩格斯屡次说过:费尔巴哈“虽然有唯物主义的基础,但是在这里还没有摆脱传统的唯心主义束缚”,“我们一接触到费尔巴哈的宗教哲学和伦理学,他的真正的唯心主义就显露出来了”(《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俄文第 l版第 l4卷第 652--654 页)①辩证法来源于希腊文"dialego" 一词,意思就是进行谈话,进行论战。在古代,所谓辩证法,指的是以揭露对方论断中的矛盾并克服这些矛盾来求得真理的艺术。古代有些哲学家认为,思维矛盾的揭露以及对立意见的冲突,是发现真理的最好方法。这种辩证的思维方式后来推广到自然界现象中去,就变成了认识自然界的辩证方法,这种方法把自然界现象看作是永恒地运动着、变化着的现象, 把自然界的发展看作是自然界中各种矛盾发展的结果,看作是自然界中对立力量互相影响的结果。辩证法从根本上说来,是同形而上学截然相反的。(一)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方法的基本特征是: (1) 同形而上学相反,辩证法不是把自然界看作彼此隔离、彼此孤立、彼此不依赖的各个对象或现象的偶然堆积,而是把它看作有联系的统一的整体,其中 2 各个对象或现象互相有机地联系着,互相依赖着,互相制约着。因此,辩证方法认为,自然界的任何一种现象,如果被孤立地、同周围现象没有联系地拿来看,那就无法理解,因为自然界的任何领域中的任何现象,如果把它看作是同周围条件没有联系、与它们隔离的现象,那就会成为毫无意义的东西;反之,任何一种现象,如果把它看作是同周围现象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是受周围现象所制约的现象,那就可以理解、可以论证了。——————————————①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4卷第 226-227 页和第 229 页。——译者注(2) 同形而上学相反,辩证法不是把自然界看作静止不动、停滞不变的状态、而是看作不断运动和变化、不断更新和发展的状态,其中始终有某种东西在产生, 在发展;有某种东西在破坏,在衰颓。因此,辩证方法要求我们观察现象时不仅要从各个现象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角度去观察,而且要从它们的运动、它们的变化、它们的发展的角度,从它们的产生和衰亡的角度去观察。在辩证方法看来,最重要的不是现时似乎坚固,但已经开始衰亡的东西,而是正在产生、正在发展的东西,哪怕它现时似乎还不坚固,因为在辩证方法看来, 只有正在产生、正在发展的东西,才是不可战胜的。恩格斯说:“整个自然界,从最小的东西最大的东西,从沙粒到太阳,从原生生物(原始的细胞。——编者注)到人,都处于永恒的产生和消灭中,处于不断的流动中,处于无休止的运动和变化中。“(《马克思恩格新全集》俄文第 1版第 14卷第 484 页)①恩格斯说,因此,辩证法“在考察事务及其在头脑中的反映时,本质上是从它们的联系、它们的连结、它们的运动、它们的产生和消失方面去考察的”(同上,第 23页)②(3) 同形而上学相反,辩证法不是把发展过程看作简单的增长过程,看作量变不引起质变的过程,而是看作从不显着的、潜在的量的变化到
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联共(布)党史)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