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通杯”纪念石家庄解放 60 周年市情知识竞赛参考资料华北大地上的一颗璀璨明珠石家庄市是河北省省会, 地处京畿重地、燕赵故里, 北靠京津, 东临渤海, 西依太行, 素有“南北通衢、燕晋咽喉”之称, 是全省的政治、经济、科技、金融、文化和信息中心, 也是国务院批准实行沿海开放和金融对外开放政策的城市之一, 更是环渤海经济区中一个重要的中心城市。她不仅极具发展潜力, 而且也是一个蕴含着无限商机的大市场,堪称华北大地上的一颗璀璨明珠。第一部分历史追溯石家庄市所辖区域, 是人类文明开发较早、文化底蕴十分深厚的区域。她西跨太行, 东临滏阳, 依山傍水, 人杰地灵。早在五万年前, 人类的祖先就在古老的绵蔓河两岸渔猎为生。今郊区白佛口村发现的古代文化遗址, 证明 6000 多年前, 远古居民就从事农业, 兼营狩猎;灵寿一带发掘的中山国遗址在战国时期号称“千乘之国”,可见其繁荣富庶; 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背水一战就发生在井陉汲水一带;此外蜚声中外的赵县大石桥、正定大佛、毗卢寺壁画、千年古刹柏林禅寺以及流芳千古的文化名人等, 凝汇成石家庄历史文化的不朽篇章,向人们展示着这块土地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神秘的古中山国春秋战国时期(前 770-- 前 221 ) ,活动在石家庄一带的鲜虞人创立了中山国。公元前 414 年始建于顾( 今石家庄晋州东), 公元前 381 年迁都灵寿( 今平山三汲),在 80 多年的时间里经历了 5 代君主, 疆域“方五百里”, 拥有百座城池, 是仅次于战国七雄的“千乘之国”。公元前 296 年,中山国灭亡。 20 世纪 70 年代, 考古工作者在平山三汲乡发现中山故城遗址, 城垣南北长 千米、东西宽 4 千米。城垣呈不规则三角形, 依地势修筑。城内文化内涵丰富, 分为东西两城。东城为宫殿建筑区、手工业作坊区和居住区; 西城为王陵区、商业区、居住区和农业区。王宫建筑规模宏大, 手工业作坊按照制陶、铜、铁、骨器、玉器、铸币划分, 反映出当时的繁荣景象。在中山王墓中, 出土了大量精美珍贵的文物: 铁足铜鼎和夔龙铜方壶是目前发现铭文字数最多的战国青铜器; 错金银龙凤铜方案、错金银双冀神兽、虎噬鹿屏风架及巨型铸铁方盆等金属器物都是中国罕见的文物精品; 青铜“兆舆图”是目前世界上发现最早使用比例尺的建筑图; 两壶古酒在地下尘封了 2300 多年仍然散发着香气, 是世界上发现保存年代最久的古酒实物。在故城遗址附近发现了中山守丘石刻和中山王池囿遗址。石刻成于公元前 378 年, 是中国发现最早的碑碣实物; 池囿则是石家庄一带发现最早的古园林遗址。由于历史久远, 中山国的许多情况并不为人们所知, 它连同它的神秘给石家庄留下了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破釜沉舟-- 背水一战井陉古寨、绵河两岸,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西汉初期,著名的韩信“背水一战”就发生在这里。公元前 206 年,项羽和刘邦为了争做皇帝,进行了历史上有名的楚汉战争。赵王歇乘机复国。公元前 206 年,汉将韩信乘项羽正在山东作战之机,东下井陉,进攻赵国。赵王歇和丞相陈余闻讯聚兵 20万, 在井陉堵截汉军, 韩信巧施兵法, 破釜沉舟, 背水列阵,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史称“背水一战”。它是韩信对《孙子兵法》的灵活运用,是古代战争史上的一个创举。现今,在井陉县微水村冶河边古战场西侧已新建了高九米、宽五米的“背水阵古战场遗址”纪念碑,碑文详细介绍了“背水一战”的具体经过和包含的军事思想、战略战术等。在古战场东侧的白王庄附近修建了“背水一战”陈列馆,展出了部分实物、图片、文字资料。历代的历史象征——伏羲台伏羲台,位于新乐市伏羲文化中心,为商周时期古遗址,省级文化保护单位。八卦台建有伏羲正殿,后殿( 1944 年复建) 。伏羲台出土的汉代人字、龙纹、回纹、细绳纹瓦证明, 人祖庙始建于汉代。伏羲台竖立着古代碑刻 10通, 记录着伏羲台的历史及历代变迁和伏羲氏之功绩。伏羲台及其周围发现的新石器石斧、商周、秦汉、战国青铜器、陶器等文物 79 件,是伏羲台各个时期的历史象征。我国现存最早的敞肩式大型石拱桥-- 赵县安济桥(赵州桥) 安济桥位于赵县城南的洨河上。俗称大石桥。始建于隋代。据唐代中书令张嘉贞的《赵州石桥铭序》记载: “赵郡洨河石桥,隋匠李春之迹也”。安济桥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大型敞肩式石拱桥,全长 米。主拱跨径 37. 02米。整体结构采取纵向并列砌筑法,用 3 道相对独立的拱券并排组成桥拱主体。这样既便于施工, 可分段分块依次建造, 又方便日后修缮, 不致因修补其中一道而影响全桥。为防止两侧拱券向外倾斜, 加强大桥整体的横向拉力, 采用帽石、铁梁横穿拱肩, 锁住全部拱券; 以双银锭形腰铁嵌入拱石, 卡住各个相邻的拱石, 辅之以钩石、护拱石, 进一步提高横拉强度,并且采用上窄下
解放石家庄60周年竞赛材料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