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汉族汉族的形成起始于夏、商、周、楚、越诸民族相继崛起。 2、畲族畲族自称“山哈”, 意为住在山里的客户, 传说畲族的祖籍是广东潮州。主要分布在福建福安、浙江景宁、广东等省。 3、高山族高山族是台湾省境内少数民族的统称, 高山族民族来源是多源性的, 但主要来自中国大陆东南沿海的古越人的一支。 4、基诺族基诺族聚居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县基诺乡及其附近地区。新中国诞生时,基诺族人仍处于原始社会末期向阶级社会过渡的农村公社阶段。 5、阿昌族阿昌族大部分聚居在云南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陇川、潞西等县。有自已的语言但没有文字。由于长期和汉、傣族杂居,大多数阿昌人兼通汉语和傣语,使用汉文。普遍信仰小乘佛教。 6、土族土族主要聚居在青海省互助、民和、大通等县, 其余散居在乐部、门源和甘肃天祝等地。 7、景颇族景颇族主要聚居在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各县的山区, 少数居住在怒江僳僳族自治州的芒马、岗房以及耿马、澜沧等县。 8、哈尼族哈尼族与彝族、拉祜族等同源于古代的羌族, 现主要分布在云南西南部哀牢山和蒙乐山之间地区新平、镇源、墨江、元江、红河等县。 9 、土家族土家族绝大部分居住在湖南永顺、龙山、保靖、古丈以及湖北省来凤、利川、鹤峰、咸丰、宜恩一带及四川省。自称" 毕兹卡" (意为本地人)。 10 、白族主要聚居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其余分布于云南各地、贵州省毕节地区及四川凉山州。白族有本民族语言,汉文自古以来一直为白族群众通用。信仰佛教。 11 、维吾尔族" 维吾尔" 是维吾尔族的自称,意为" 团结"或" 联合" 。维吾尔族主要聚居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天山以南的喀什、和田一带和阿克苏、库尔勒地区,其余散居在天山以北的伊犁等地,少量居住在湖南桃源、常德等地。 12 、保安族保安族是由元明时期一支信仰伊斯兰教的蒙古人在青海同仁一带驻军垦牧,同周围各民族融合而成。分布:甘肃省保安族自治县。 13 、乌孜别克族乌孜别克族分布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宁、塔城、喀什、莎东、叶城、乌鲁木齐等地。 14 、哈萨克族主要分布在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阿勒泰、塔城地区以及木垒、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及乌鲁木齐等地,少数分布在甘肃阿克赛和青海等地。" 哈萨克" 意即" 避难者"或" 脱离者"。 15 、拉祜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南部的澜沧、孟连、双江、勐海、西盟等县。" 拉祜" 一词是这个民族语言中的一个词汇, "拉" 为虎, "祜" 为将肉烤香的意思。因此,在历史上拉祜族被称做" 猎虎的民族"。 16、锡伯族锡伯族世居呼伦贝尔大草原和嫩江流域。 18 世纪中叶西迁至新疆察布查尔等地, 现多数居住在新疆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和霍城、巩留等县, 在东北的沈阳、开原、义县、北镇、新民、凤城、扶余、内蒙东部以及黑龙江省的嫩江流域有散居。 17 、黎族黎族聚居在海南岛通什镇、保亭、乐东、东方、琼中、白沙、陵水、昌江、宦县等地,是由古代“百越”族的一支发展而来 18 、东乡族聚居在甘肃省境内,其中半数以上居住在甘肃东乡族自治县。其余分别聚居在和政县和临夏县。十四世纪后半叶由聚居在东乡的许多不同民族成份融合而成的,主要为信仰伊斯兰教的回族人和蒙古人。 19 、蒙古族蒙古族现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其余分布在新疆、青海、甘肃、辽宁、吉林、黑龙江等省区。蒙古族自称" 蒙古" 。其意为" 永恒之火" 。别称" 马背民族"。 20、仡佬族散居在贵州省西部的织金、黔西、六枝、关岭等 20 多个县, 少数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的隆林各族自治县和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的广南、文山、富宁、马关等县。 21、达斡尔族主要聚居在内蒙古自治区和黑龙江省, 少数居住在新疆塔城县。达斡尔" 意即" 开拓者" 。族源契丹。以狩猎和农业为主,渔业较发达。 22、毛南族毛南族主要聚居在广西环江县上、中、下南山区, 其余分布在广西河池、南丹、宜山、都安等地。是岭西的土著民族。 1986 年8 月经国务院批准,改为今称。 23 、德昂族原名“崩龙族”。 1985 年9月 17 日经国务院批准正式改名为德昂族。是西南边疆现有居民中最古老的民族之一。主要聚居于云南省潞西县三台山和镇康县军弄等地。 24 、裕固族裕固族聚居在甘肃省河西走廊肃南地区,其余居住在酒泉黄泥堡地区。自称" 尧乎尔"、" 两拉玉固尔"。 25 、僳僳族最早生活在四川、云南交界的金沙江流域一带,后逐步迁到滇西怒江地区定居下来。主要聚居在云南省怒江僳僳族自治州和维西僳僳族自治县, 其余散居在云南丽江、保山、迪庆、德宏、大理、楚雄等州、县和四川的西昌、盐源、木里、德昌等县。 26 、朝鲜族主要分布在东北的吉林、辽宁和黑龙江三省,少数散居在内蒙古和内地一些城市。中国的朝鲜族是十七世纪时由朝鲜半岛迁徙过来的。朝鲜族有自已的语言文字。 27 、布朗族主要
中华56个民族徽标明细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