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论苏轼的超然.docx


文档分类:论文 | 页数:约17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17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17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Document serial number【UU89WT-UU98YT-UU8CB-UUUT-UUT108】
论苏轼的超然
论苏轼的“超然”
摘要:在中国文化史上,苏轼是一个传奇式的人物。苏轼的一生是很曲折的,而这艰难的人生经历使得苏轼早早体会到生命的无常,在现实生活中实现超越,他有儒家的忠义,有道家的洒脱,有佛家的空灵,超然于物外,真正地发掘到人生的真谛,形成了他的超然的人生态度。他的“一蓑烟雨任平生”道出了他的人格超然之美和他独特的审美风格。苏轼超然的人生态度是在参透世间表象之后仍保持着对生命热情的思想超越。苏轼的超然,是一种对现实生活苦难的超越,是一种对现实困顿的升华。
关键词:苏轼;超然;审美;人生态度
老子说:“虽有荣观,燕处超然。” 参见老子《道德经》第二十六章。
这句话是说即使有繁华景观,也要超然独处。意思也就是说人的精神可以不依赖外物而获得。超然是什么呢超然就是一种洒脱,不拘于名利,将个人得失置于度外的宽广大气之感,是一种极高的思想境界。苏轼便是这类。苏轼一生仕途坎坷,屡受贬谪,面对这世间一切的挫折,他以全新的人生态度对待接踵而来的不幸,把儒家固穷的坚毅精神、老庄轻视有限时空和物质环境的超越态度以及禅宗以平常心态对待一切变故的观念有机地结合起来,他随遇而安,乐观旷达,他的这种执着于人生而又超然于物外的生命范式蕴涵这坚定、沉着、乐观、旷达的精神,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人去超越现实物质世界的纷扰,去探寻永恒的生命价值。
苏轼的“超然”表现
苏轼“超然”的审美人生
苏轼的一生坎坷不平。屡次遭受多次打击,后半生的连续被贬以至于生活极其困窘,但他却并未被苦难困境打倒,二是面对这些不幸,从容对待,随缘自适,随遇而安,不为世俗的苦乐所影响,不因得失而烦闷,表现出坚定沉着的、乐观旷达的、超然物外的自由境界,显出其超乎异常的人生态度。
苏轼被贬至黄州、惠州、儋州时,已经是饱经忧患的垂暮之人,但他的创作艺术却进入了一个精深华妙的新境界,这贬谪的不幸却使苏轼更深刻的理解了人生,他能乐天知命,在这种一般人很难忍受的贬谪生活中寻得了闲适之趣,做到了胸无芥蒂,超然物外,不为得失生死而悲观,正如他在《前赤壁赋》中说:“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尽,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表现了苏轼乐观旷达,物我相忘的境界,他的精神陶醉于大自然的景色里,融主观与客观为一体,眼中之所见,便是笔下之所写,更是心中之所爱,自然而然传达出大自然景色的韵味,传达出苏轼物我相忘,超然自适的人生态度。
苏轼意识到“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后,他的情怀更加旷达,“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便能看出他对人生、生活的热爱,他以坚定的人生信念超越了生活的种种挫折,他能在一切困苦中总结处世经验、不断领悟宇宙人生的真谛,在人生悲戚和主体生命失落的遭际中寻找自我、肯定自我、张扬自我。
他在一切得失进退中不断调整自己的心态,以一种诗意的审美的态度来应对各种现实环境。
苏轼的审美人生是他寻找的客观存在,要说他的审美人生,便要说到他的“野性”自由。朱靖华、饶学刚:《苏轼词新释辑评》(上),中华书店2007年版,第10页。
我们在阅读苏轼的诗词文时,时常会发现他十分喜爱使用具有“野性”情趣的意象,如野菊、野路、野溪、野云、野人、野鹤、野梅等等,苏轼已经把起“野性”和野趣融入到他的整个生命和生活历程中。他在密州所写的《游庐山,次韵章传道》中说:“尘容已似服辕驹,野性犹同纵壑鱼。”这两句是说十余年的仕途坎坷、宦海沉浮使我的面貌酷似被套在车辕下的马驹一样备受羁绊,而那放纵在大海里自由自在任性游泳的巨鱼,才是真正的自由、无拘无束。这两句尖锐的揭示出了苏轼的“野性”与尘世的对立。而这种自由不羁的“野性”,显现出他反污浊尘世和黑暗官场、以及他的任性逍遥、雍容旷达、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情怀。苏轼的这种“野性”的超越,也是对人类社会不断变化的认识,用豪放乐观的心态建构永恒的人类生活,追求精神的不朽。这种“野性”不仅是苏轼的本性,也是苏轼人性观、艺术观、审美观的突出反映,造就了他的超然的审美人生。
苏轼的审美人生和他的仕宦人生是极其对立的,但苏轼却将他的官宦人生给审美化了。苏轼刚刚起步的官宦人生是很顺利的,如《宋史
·苏轼传》书云:“仁宗初读轼、辙的制策,退儿喜曰:‵朕今日为子孙得两宰相矣。‵少神宗尤爱其文,宫中读之,膳进忘食,称为天下奇才。” 陈望衡:《中国古典美学史》(中卷),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337页。
诗歌,词文的审美给予了苏轼一世英明,但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这也给苏轼之后的仕途生涯带来了无穷的烦恼和祸端,他以诗心在官场中生存,尽量将仕途生涯艺术化,但诗词文的特性却

论苏轼的超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17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香蕉
  • 文件大小134 KB
  • 时间2021-07-20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