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享受诗词:小学语文诗词教学的应然取向】小学语文二年级上日记
[模版仅供参考,切勿通篇使用]
从古至今,无论是“蒙学”之理,还是“幼学”之说,古诗词的学习倍受推崇。传统的古诗文教学基本围绕“明诗题”“知诗人”“读诗句”“解诗意”“悟诗情”“背诗句”等环节进行,固化的教学流程,往往带来学生的学习疲倦;单调乏味的背诵常常让他们心生厌恶,有“被学”之困。究其根本不是传统教学环节的问题,而在于课堂中学生大多处于“听众角色”,诗词体悟很多时候停留在“解释”层面,更有将诗词文本拆零让学生“盲人摸象”,使得原本完整成体、充满情趣的诗词艺术被解剖为一个个枯燥的文字符号,诗词的音律美、修辞美、意境美荡然无存。
本文并非摒弃传统的诗词教学基本做法,而旨在让古诗词课堂在20xx版课标精神的润泽下,确立“享受诗词”的教学追求,让诗词教学变得可爱、可亲、可敬。
一、享受诗词诵读的畅快
20xx版课标关于小学各学段诗词教学的要求颇为明晰:低年段“诵读儿歌、儿童诗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中年段“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高年段“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三个年段诗词教学要求显然不同,但“诵读”一词频频出现,并成为了各年段学习古诗词的必然途径。为何?诗词是作者内心情绪的瞬间积聚、情感的瞬间爆发、灵感的瞬间闪现,是诗人脱口而出、顺手而下、顺心而成的作品,大多时候只可意会而不易言传。那么,要打开这只可意会而不易言传的最佳途径,就得顺着诗词形成的“来路口”——吟诵而入。教学中,理当牢牢依托课标中的“诵读”,直读得入口即化,体内沸腾;直诵得犹出我口,血脉相承,所谓“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笔者以为,享受古诗词诵读的畅快最起码要历经这样的三步,不可乱步,即正确,通顺,情味。
正确 关于古诗文诵读,南宋朱熹的看法是:“要读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朱熹的体会更多强调于朗读的层面,是诵读的最基本要求——读正确。而今,不少古诗词课堂轻视了初读诗词环节,一两个学生读后,教者便虚晃一枪,草草收兵,急于奔赴理解诗词的环节,很吝啬让孩子在这一环节充分滞留的机会。倘若连“要读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这样的基本目标都不能达到,何谈享受着诵读诗词?
通顺 不少人认为,读得不错字、不多字、不少字似乎就能通顺了,这也正是很多语文老师不舍得花时间让学生充分读的原因。“通顺”关键在“通”与“顺”上,“通”强调更多的是读得不破句、不重句,能把意思读明白、读正确。“顺”有“顺口”“顺耳”“顺心”之意,诗词的节奏鲜明、韵律和谐,读来琅琅上口、悦耳入心。诗词的节奏,一般是按音节划分,亦有按意义划分,词中多见,即所谓的“音顿”与“义顿”之别。一首诗节奏的相同或相似,读起来就会有一种畅通感;而词节奏的错变常常给人以一种变化感。诗词的押韵又是诗词“乐感”的另一显现,诵读中让学生多加感受,词的音乐美、色彩美、意境美方能渐进清晰。
情味 任何一个作品都是有情感的,诗词的情感基调更为浓烈。让学生徜徉在诗词中,一旦合上诗词情感的共振点,这时诵读的节奏、轻重会自觉吻合,情味也会渐渐趋浓。曾国藩谈到过自己的诵读体会:“非高声朗读则不能展其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韵。”可见,诵读既要声音洪亮,急缓有致,还要全身心地投入,达到忘我境地。一个眼神、一个神情、一个体态都可以传达出诵读时的欣喜、激怒、哀愁、快乐的不同情感与激动、平静、高昂、低沉的情感程度。课标强调,要“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朗读要提倡自然,要摒弃矫情做作的腔调。”这是对情味诵读环节的入境要求。当下语文课堂中朗读已很难听到常态声音了,用曹文轩教授在第九届全国青年教师阅读大赛上点评的话讲:“你看看电视台采访时,孩子是怎么回答记者采访的,他是用功课的语调在回答记者的采访,这个大概是与我们语文老师,一年一年的那种语调的教学是有关系的。”曹教授的批评一点也不过,这还是说话中的表现,其实在诵读中声调怪异现象更为严重。这是所有语文课堂都要引以为重视的,诗词课堂更需正视。
江苏如皋市小学语文学科带头人马建红老师执教《清平乐 村居》一词时,在“初读词”这个环节较扎实地落实了“诵读”的基础要求,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例。马老师先出示了初读的学习要求:“先自己读读词,然后组内找个伙伴互相读,要求读正确、读流利(提示:不会读的字可以请教请教别人哟),准备展示。”这一过程中马老师先是让学生自读——组内伙伴互读——根据意思判断读(“
享受诗词:小学语文诗词教学的应然取向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