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诗词五首
诗词五首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五首诗歌的创作背景和不同的艺术风格。
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
品味诗句,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培养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
了解诗歌情景交融、理趣盎然的特点,体会诗歌不同的艺术风格。
品味名句,积累名句,增加语言积累,丰富文化积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领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风格美,培养审美情趣,陶冶情操。
学习重点
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习难点
品味诗句,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培养学生读诗的情感。
学法指导
诵读法,品读法,背诵法。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 学 内 容
环节一
新
课
导
入
诗歌是最高的语言艺术。诗歌常常用最精练的语言展示世界的万千气象,形象而含蓄地抒发复杂的思想感情。本课我们要学习的五首诗词都是名家作品,这些作品通过精练的语言表达了怎样的内涵呢?现在就请同学们和我一起走进诗歌优美的意境,来品味我国古代诗歌的艺术魅力吧!
环节二
自
主
助学资讯
陶渊明(约365-427),字元亮,一名潜,自号五柳先生,卒后亲友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辞赋家、散文家。留有?陶渊明集? 。
杜甫〔712-770〕,字子美,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生活在唐代社会由盛而衰的转折时期,他的诗反映时事,思想深刻,境界广阔,有强烈正义感和鲜明倾向性,风格沉郁顿挫,形式多样。由于他的诗真实地反映了所处的时代,后世称为“诗史
学
习
〞;又由于他忧国忧民,被誉为“诗圣〞。代表作品有:“三吏〞“三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春望??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登高?等,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
李贺(790-816)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宜阳)人。他是唐代中期浪漫主义诗人的代表,年少时在诗歌创作上就已有成就。有“诗鬼〞之称。 著有?昌谷集?。
杜牧〔803-约852〕,字牧之,京兆万年〔令陕西西安〕人,宰相杜佑之孙。晚唐杰出诗人,尤以七言绝句著称。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李清照(1084-约1155),号易安居士,章丘〔今属山东〕人。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有?漱玉词?。
环节二
自
主
学
习
?饮酒〔其五〕?
?饮酒?组诗共二十首,写于作者辞官归隐后,是陶渊明的重要代表作。此为第五首。这首诗主要表现隐居生活的情趣,于劳动之余、饮酒致醉之后,在晚霞的辉映之下,在山岚的笼罩中,采菊东篱,遥望南山,此时情味,何其深永!陶诗的一大特色就是质朴醇厚:感觉和情理浑然一体,不可分割。他常常用“忘言〞“忘怀〞等词语阻断对情理规律的探索和揭示,这或者就是诗歌回归自然的一种表现。
?春望?
?春望?: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756年诗人杜甫得知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后,便把家小安排在鄜州,不顾安危投奔唐肃宗,想要再有一番作为,结果在投奔灵武途中,被安史叛军掳至长安,过了半年多囚徒一样的生活。第二年(757年)三月,春回大地,草木茂盛,鸟语花香,长安城处处呈现出一派生机。而诗人与家人久别,存亡未卜,此景只能增添杜甫的痛苦和伤感。诗人触景生情,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这首感时恨别、忧国思亲的五言律诗——
?春望?。
?雁门太守行?
?雁门太守行?是唐代诗人李贺运用乐府古题创作的一首描写战争场面的诗歌。此诗用浓艳斑驳的色彩描绘悲壮惨烈的战斗场面,奇异的画面准确地表现了特定时间、特定地点的边塞风光和瞬息万变的战争风云。
?赤壁?
赤壁之战发生于东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年〕十月,是对三国鼎立的历史形势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的一次重大战役。其结果是孙刘联军击败了曹军,而三十四岁的东吴军统帅周瑜乃是这次战役中的风云人物。诗人经过赤壁时,有感于历史,借题发挥,写下了这首怀古咏史之作。
?渔家傲?
此词作于李清照南渡之后。根据?金石录后序
?记载,1130年春,李清照曾在海上航行,历尽风涛之险。此词中写到大海、乘船,人物有天帝及词人自己,都与这段真实的生活所得到的感受有关。
环节三
合
作
探
学习?〈饮酒〉(其五)?
一、字词积累
结庐〔lú〕 喧〔xuān〕 东篱〔lí〕
结庐:建造房舍。结,建造、构筑。庐,简陋的房屋。
车马喧:指世俗交往的喧扰。
君:指作者自己
何能尔:为
24、诗词五首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