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的鸭蛋》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沅湘流不尽,屈子怨何深,日暮秋风起,萧萧枫树林。”这句诗讲述了谁的一生?(屈原)怎样的一生呢?(各抒己见) 屈原在五月五日这天投汨罗江而死,为了纪念他,人们把五月五日定为端午节。你知道端午节有哪些风俗吗?可是在江苏高邮还有那些风俗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跨越现当两代的小说家汪曾祺。二、预习展示,整体感知 1、读了文章你积累了哪些词语?(生展示,读并写) 2、读完此文后你最想说的话是什么?或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3、读了文章,你认为学习此文我们主要学什么?(中心、语言等) 三、重点学习 1、内容了解对儿时的怀念----- 哪些地方表现出来? →鸭蛋的好玩对家乡的热爱----- 从哪里可以看出? →鸭蛋的名声大、好吃 2、品味语言自品:为了表现这种情感,作者用怎样的语言表现出来的?选择你喜欢的部分大声朗读品语言。(读完后生自由发言,或谈你喜欢的理由或有感情的朗读) 共品:出生朗读鸭蛋好吃这一部分,说说你喜欢的句子及理由、感受。示例: “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蛋黄是浅黄色的,这叫什么咸鸭蛋呢!”似在贬低北京鸭蛋实则表达一种对家乡鸭蛋的推崇以及情感的自豪→你能使这读出这种自豪吗? 小组交流----- 集体交流集体赏:“筷子头一头扎下去吱------ 红油就冒出来了”抓住象声词,学生发言从遣词造句上赏析,把细腻绘声绘色读出来。个人读----- 集体读当然文章的其他段落也有这样的句子,由此我们不难看出汪曾祺的语言风格;平淡而有味、口语化、方言、幽默,语言是文章的生命,我们写作文时也应优化语言。当然不论作者用语多么巧妙,都围绕中心来写这也是我们写作要注意的。端午的鸭蛋出了好吃还好玩,可惜这些玩的在成年后已不再接触,不难看出作者借写玩表达出自己对儿时生活的念恋。四、质疑针对本文我们重点看了第三段,也许在其他部分你还有质疑或结构或语言或内容,那么就请同学们提出来,我们共享共析,因为分享也是一种美丽。五、拓展延伸推荐: 汪曾祺的《故乡的元宵》看看王增祺如和谈吃喝文学, 如何用细腻的语言用吃喝文学表现思乡情故乡的元宵故乡的元宵是并不热闹的。没有狮子、龙灯,没有高跷,没有跑旱船,没有“大头和尚戏柳翠”,没有花担子、茶担子。这些都在七月十五“迎会”——赛城隍时才有,元宵是没有的。很多地方兴“闹元宵”,我们那里的元宵却是静静的。有几年,有送麒麟的。上午,三个乡下的汉子,一个举着麒麟, ——一张长板凳,外面糊纸扎的麒麟, 一个敲小锣,一个打镲,咚咚当当敲一气,齐声唱一些吉利的歌。每一段开头都是“格炸炸”: 格炸炸,格炸炸, 麒麟送子到你家……我对这“格炸炸”印象很深。这是什么意思呢?这是状声词?状的什么声呢?送麒麟的没有表演,没有动作,曲调也很简单。送麒麟的来了,一点也不叫人兴奋,只听得一连串的“格炸炸”。“格炸炸”完了, 祖母就给他们一点钱。街上掷骰子“赶老羊”的赌钱的摊子上没有人。六颗骰子静静地在大碗底卧着。摆赌摊的坐在小板凳上抱着膝盖发呆。年快过完了,准备过年输的钱也输得差不多了,明天还有事,大家都没有赌兴。草巷口有个吹糖人的。孙猴子舞大刀、老鼠偷油。北市口有捏面人的。青蛇、白蛇、老渔翁。老渔翁的蓑衣是从药店里买来的夏枯草做的。到天地坛看人拉“天嗡子”——即抖空竹,拉得很响,天嗡子蛮牛似的叫。到泰山庙看老妈妈烧香。一个老妈妈鞋底有牛屎,干了。
端午的鸭蛋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