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话秦腔晋京
“飞雪尽妩媚,秦音将绕梁。”2009年11月16日晚,大雪初霁后的北京寒气袭人,而梅兰芳大剧院内却热闹非凡、座无虚席,“陕西秦腔文化周”开幕式正在这里隆重举行,强烈的秦声秦韵给银装素裹的京城平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这次秦腔晋京演出,是时隔半个世纪之后,秦腔再度大规模晋京,有六台剧目分别在梅兰芳大剧院、解放军歌剧院、中央戏剧学院实验剧场相继亮相。主办方陕西省文化厅的目的在于:“通过举办秦腔文化周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秦腔,关注秦腔,喜爱秦腔,从而扩大秦腔的观众群,使秦腔在新的历史时期,放射出更加靓丽的光彩,更好地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服务。”
“陕西秦腔文化周”不仅仅是献礼,更是传播文化、扩大影响的极好方式。有人说,秦腔是秦人血液里流出来的文化,秦腔正如同一个称职的文化使者,把秦人的情感方式、生命体验,通过这一个性鲜明的地方艺术形式尽情展示。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秦腔曾有过两次大规模晋京演出和下江南十三省巡回演出的历史。
1958年11月,陕西省以优秀秦腔剧目《三滴血》、《火焰驹》、《赵氏孤儿》、《游西湖》、《窦娥冤》、《一罐银元》,眉户《梁秋燕》、《鹰山春雷》,碗碗腔《金碗钗》、《白玉钿》等十个大戏,由陕西省戏曲剧院(陕西省戏曲研究院)二、三团和西安易俗社组成赴京演出团,在北京演出42天,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热情鼓励和文艺界专家们的好评,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观看了演出,并接见了演员。梅兰芳、欧阳予倩、田汉、马少波等发表评论文章数十篇,给演出团以很高评价,史称
“三大秦班进北京”。
1959年9月20日――1960年5月9日,为向国庆十周年献礼,巡回祖国各地公演并赴海防前线慰问演出,这个演出团又带着秦腔《三滴血》、《赵氏孤儿》、《游西湖》、《火焰驹》、《庚娘传》、《秦香莲》、《京兆画眉》、《春闺考试》,眉户剧《梁秋燕》、《曲江歌女》,碗碗腔《金碗钗》、《白玉钿》等,二次晋京参加了庆祝建国十周年献礼演出,随后赴福建前线作慰问演出,又在江南数省巡回演出,该团先后到达北京、南京、无锡、苏州、上海、杭州、福州、莆田、泉州、厦门、南昌、广州、武汉、成都、重庆、遵义、贵阳、昆明、南宁等二十多个大、中城市,演出721场(次),被称为“三大秦班下江南”。
秦腔晋京演出最早可以追溯到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距今已经有235年的历史。
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四十四年(1779),四川籍秦腔艺人魏长生曾两次携秦腔晋京演出,引起轰动。他于乾隆四十四年(1779)至京入双庆部献艺,以《滚楼》一剧,名动京师,“观者日至千余
”。打破了当时京城剧坛清冷沉寂的局面,取得剧坛盟主地位。魏长生前后在京九年,带出了陈银官、杨五儿等几个高徒,使秦腔在京都扎下了根基。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魏长生南下扬州演出秦腔。在扬州,他应江鹤亭之邀,“演剧一出,赠以千金”。整个扬州出现了“到处笙箫,尽唱魏三(魏长生排行)”的场面(谢榕生《扬州画舫录?序》14页),赢得了“海外咸知有魏三。清游名播大江南”的美誉(嘉庆八年小铁笛道人《日下看花记》)。除此之外,秦腔艺人申祥麟还经山西蒲州,北至太原献艺(《秦云撷英小谱》)。秦腔在江南等地的流行,亦呈“江、广、闽、浙、川、云、贵等省皆所盛
浅话秦腔晋京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