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成都三味书屋.doc


文档分类:办公文档 | 页数:约5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5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5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成都实体书店应向公共文化空间转型 2011-08-19 08:43:50 来源: 成都全搜索综合编辑: 赖捷跟帖 0条进入跟帖编者按:昨日《成都商报》报道了成都实体书店面临的窘境。而这样的窘境以及转型, 在北京、台北的书店里早已发生。大量市场统计已经表明, 实体书被电子书打败只是时间问题,人们对纸质看似固执的偏好无法扭转这一进程。但可惜的是,成都目前多数民营书店, 仍以卖书卖杂志作为主要经营模式, 其前景令人忧虑。作为一个有着文化底蕴的城市, 成都的书店应有条件像北京的一些书店那样尝试转型,这篇调查报道对此有详尽阐释。文/李卓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我们现在生存的价值大概已经是一种符号了。”三味书屋主人刘元生淡淡地讲述着她的心境。即便没有房租压力,创立 23 年之久、中国最老牌民营书店之一的“三味书屋”,近日也挣扎在“开一天,赔一天”的生存边缘。纵观近几年国内民营书店市场,仅北京地区, 第三极书局、北京五四书店就陆续消逝不见,豆瓣书店直营店关张,单向街、三联书店的规模收缩……据数据统计, 2007 年—— 2009 年间,国内民营书店就减少了 1万多家。一个公认的现实是, “网购+电子书”是这些纯粹的民营学术书店遭遇的最大冲击。那么,接二连三的书店关张究竟是文化消亡的悲哀,还是新时代消费的必然选择?书店的多元化经营是唯一出路还是救命稻草?书店经营者们耐得寂寞,不怕艰苦,怎样才能平衡理想与现实? 在这条充满荆棘的光荣之路上,那些落寞的身影,正渐行渐远,也许,一切都是暴风雨的前奏,一场剧烈而深刻的变革正在酝酿。三味书屋: “开一天,赔一天”从开设中国最早的一家民营书店,到亲历这场由盛而衰的市场变革,刘元生可以说是国内民营书店发展史上,迄今为止最好的见证人。刘元生一直坚持与老伴亲自打理书店。满身书香,一派儒雅的刘元生,虽已年过古稀,眉宇间依然韧劲十足,认识她的人都尊称她“先生”。见到《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当天,刘元生坦言自己近来身体不是很好,加上书店的讲座自今年 3月份起就被迫暂停,心情一度低落。雪上加霜的是,受书店旁正在施工的高楼噪音影响,二楼茶座也不得不暂时歇业。“除了一些老读者,再远也会来书屋看看,其他读者越来越少。”成立于 1988 年的三味书屋是中国最早的民营书店之一,坐落在北京西长安街佟麟阁路口。那时候,西单图书大厦还是西单劝业场,是平民百姓买衣服的去处;那时候,还没有万圣书园、国林风、风入松、三联书店这些后来一度引领文化风骚的地方。“书屋周边原来的知识结构环境还很好,从 80 年代末 90 年代初,一直到 2005 年,读书买书的氛围还很浓。”刘元生介绍说,可而今周边大楼林立,除了政府大楼就是银行大厦,且书店位于快速道旁边……“环境的变化,使书屋经营每况愈下。”客观来讲, “开一天,赔一天”已经成为三味书屋目前真实的经营现状, “而我现在所说的赔,还是没有把房租成本计算在内的,如果计算在内,我们从开业头一天就在赔。”按理说,三味书屋所在地是刘元生夫妇自家祖屋,处于黄金地段,夫妇俩随时可以卖了房转身成为富翁。可是,他们坚持了下来。网络对书店经营的冲击让刘元生深有体会。惨淡的经营让刘元生夫妇一度很矛盾: “现在网络的书籍品种很多,但受销售影响,书店进多了会积压,也没有钱去大量进书,这让我们感觉愧对读者。况且,网络确实比书店要便宜。”在刘元生看来,国家和社

成都三味书屋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5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xxj16588
  • 文件大小0 KB
  • 时间2016-0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