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石症耳石并不是石头, 而是附着在内耳半规管膨大部位“壶腹”的微小颗粒, 成分是碳酸钙, 当头部受到外力撞击, 耳石会脱离原来位置, 滚到半规管里, 称为耳石脱位. 当头部运动时, 耳石会在半规管造成淋巴液不正常流动, 产生眩晕, 但来得短暂,常不会超过一分钟, 特别是头转某一个方向才会, 也称为良性阵发性姿势性眩晕. 耳鼻喉科医师会执行一种耳石复位术, 依病人个别的情形, 请病人做某种姿势后, 调整头的方向, 让耳石回复原来位置. 对于容易晕眩的病人, 也可以尝试物理治疗. 像走直线, 头部向右, 或头部向左; 或是依阿拉伯数字 8 的字形走路, 还是练衡感. 耳石症简单治疗方法取仰卧垂头位, 向患侧转 45 °, 脸朝上, 头及躯体向对侧转动, 直至脸朝下, 头位与中线成 45 °, 与原仰卧位成 135 °, 保持每种头位 6~20 秒, 然后坐起, 治疗过程中用 50Hz 振动器放于患侧乳突后. 上述方法坚持用上 10---15 天, 会计有一定的效果.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 俗称:耳石症) 的再认识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 在眩晕病中极为常见,该病发率高,约占所有周围性眩晕的 20 ~ 40% , 占老年人群的 9% , 妇女发病率比男性高约 1。 6-2 :1。此病虽为耳鼻喉科疾病,但常首诊于神经科,易误诊为梅尼埃病及颈性眩晕等而漏诊误诊。近年来, 随着我耳鼻喉科开展了耳石复位方法并取得显著疗效之后, 逐渐得到同行及广大患者肯定和赞许, 目前已成功治愈了耳石症患者达七百余例。这种手法复位治疗方法不但安全可靠、医疗费用低, 而且立竿见影, 疗效显著, 明显缩短了治疗病程。亦成了我院在治疗眩晕症技术上的又一个新亮点。 BPPV 有两种假说:即半规管结石症和壶腹嵴顶结石症。⑴半规管结石学说(Canalitiasis) :各种原因导致耳石脱落或变性的耳石集聚于半规管近壶腹处,当头位移至激发位时, 管石受到重力作用, 离壶腹方向移动而形成离壶腹内淋巴流, 使嵴顶产生移位而引起眩晕及眼震。⑵壶腹嵴顶结石学说(Cupulolith iasis) :由于变性的耳石碎片从椭圆囊中脱离, 附着于半规管的壶腹嵴顶, 引起内淋巴与壶腹嵴顶密度不同从而使比重发生差异,导致壶腹嵴对重力作用的异常感知。目前接受半规管结石学说的人较多, 但也有学者认为二种机制的可能性都存在, 但管结石发生的机率较大。引起 BPPV 绝大多数是特发性,但少数患者可以由于头部外伤、病毒性迷路炎、梅尼埃病、活动少、血管栓塞、供血不足以及耳部疾病和耳部手术等原因所致眩晕。鉴别受累半规管主要依据患者的病史、眩晕发作和眼震出现时的头位以及 Hallpike-Dix 检查中所观察到眼震的方向。由于半规管的解剖不同,半规管受累的发生率各不相同,受累最多的是后半规管,上半规管与外半规管较为少见。在人体站立时, 后半规管位于整个前庭器官的后下位置,碎片移动时比较容易落入前庭的后面和基底, 也就是后半规管所在的位置, 后半规管位置性眩晕常常发生于坐位躺下或从躺下至坐位时,俯身、低头或仰头时,激发头位时出现强烈旋转性眩晕,伴眼震,恶心及呕吐。反复作激发头位时, 眩晕及眼震发作可减轻或不发生, 整个发作的病程可以数小时至数天, 数月或数年。由于上半规管的
耳石症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