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讲录-弘一大师》.doc.doc


文档分类:医学/心理学 | 页数:约11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11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11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讲录弘一大师著戊寅三月讲于温陵大开元寺自今日始,讲三日,先说此次讲经之方法。心经虽仅二百余字,摄全部佛法。讲非数日,一二月,至少须一年。今讲三日,岂能尽。仅说简略大意,及用通俗的浅显讲法。(无深文奥义,不释名相,一解大科。) 效果一、令粗解法者及未学法者,皆稍得利益。二、又对常人(已信佛法)仅谓心经为空者,加以纠正。三、又对常人(未信佛法)谓佛法为消极者,加以辨正。(先经题,后经文。) 经题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前七字为别题,后一字为总题。般若—梵语也,译为智慧。┌常人之小智小慧┐├学者之俗智俗慧┼非├二乘之空智空慧┘└照见五蕴皆空,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之大智大慧。┌小智慧小聪明┬亦云有智慧,与佛法相远。│小巧─┘├俗智慧研学问,上等人甚好,亦云有智慧,但与佛法无涉。└空智慧小乘人。波罗蜜多,译为到彼岸。(就一事之圆满成功言) 若以渡河为喻动身处………………此岸欲到处………………彼岸以舟渡河竟…………到彼岸约法言之│此岸………轮回生死须依般若舟,乃能渡到彼岸。↓彼岸………圆满佛果而离苦得乐。心,有数释。一释心乃比喻之辞,即是般若波罗蜜多之心。(心为一身之必要,此经为般若之精要。) ┌大般若经云:余经犹如枝叶,般若犹如树根。引证├又云:不学般若波罗蜜多,证得无上正等菩提,无有是处。└又云:般若波罗蜜多能生诸佛,是诸佛母。案般若部,于佛法中甚为重要。佛说法四十九年,说般若者二十二年。而所说大般若经六百卷,亦为藏经中最大之部。心经虽二百余字,能包六百卷大般若义,毫无遗漏,故曰心也。经,梵语修多罗,此翻契经。契为契理契机。经谓贯穿摄化。经者,织物之直线也。与横线之纬对。此外尚有种种解释。此经有数译,(七译)今常诵者,为唐三藏法师玄奘所译。已略释经题竟。于讲正文之前,先应注意者。研习心经者最应注意不可著空见。因常人闻说空义,误以为著空之见。此乃大误,且极危险。经云:宁起有见如须弥山,不起空见如芥子许。因起有见者, 著有而修善业,犹报在人天。若著空见者,拨无因果则直趣泥犁。故断不可著空见也。若再进而言之,空见既不可著,有见亦非尽善。应(一)不著有,(二)亦不著空,乃为宜也。(一)若著有者,执人我皆实有。既分人我,则有彼此。不能大公无私,不能有无我之伟大精神,故不可著有。须忘人我,乃能成就利生之大事业。(二)若著空,如前所说拨无因果且不谈。即二乘人仅得空慧而著偏空者, 亦不能作利生事业也。┌真空(非偏空、偏空不真。) 故佛经云┤└妙有(非实有、实有不妙。) 真空者,即有之空,虽不妨假说有人我,但不执著其相。妙有者,即空之有,虽不执著其相,亦不妨假说有人我。如是终日度生,实无所度。虽无所度,而又决非弃舍不为。若解此意,则常人所谓利益众生者,能力薄弱、范围小、时不久、不彻底。若欲能力不薄弱,范围大者,须学佛法。了解真空妙有之理,精进修行,如此乃能完成利生之大事业也。或疑心经少说有,多说空者,因常人多著于有,对症下药,故多说空。虽说空,乃即有之空,是真空也。若见此真空,即真空不空。因有此空,将来作利生事业乃成十分圆满。合前(三)非消极者,是积极,当可了然。世人之积极,不过积极于暂时, 佛法乃永久。般若法门具有空与不空二义,以无所得故已前之经文,皆从般若之空一方面说。依此空义,于常人所执著之妄见,打破消灭一扫而空,使破坏至于彻底。菩提萨埵已下,是从般若不空方面说,复依此不空义,而炽然上求佛法,下化众生, 以完成其圆满之建设。亦犹世间行事,先将不良之习惯等一一推翻,然后良好建设乃得实现也。世有谓佛法唯是消极者,皆由不知佛法之全系统,及其精神所在,故有此误解也。今讲正文,讲时分科。今唯略举大科,不细分。大科心经大科┬初显了般若─┬初经家叙引└二秘密般若└二正说般若由序再就说法之由序言,此译本不详。按宋施护译本,先云,世尊在灵鹫山中入三摩提。(三昧、译言正定等)舍利子白观自在菩萨言。若有欲修学甚深般若法门者,当云何修学。而观自在菩萨遂说此经云云。正文观自在菩萨┌约智观理事无碍之境, …自利之妙用┐观自在│而了达自在。├智悲双运、自利利他、(即观││故得观自在之名。世音) └约悲观一切众生之机, …利他之妙用┘而化度自在。菩萨‘菩提萨埵’之省文,是梵语。┌菩提——觉……………以智上求佛法。└萨埵——有情…………以悲下化众生。(即众生) 此外有多释。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浅……人空般若——二乘人入。(人空者、人体为五蕴之假和合、深│其中无有真实之我体) └深……法空般若——菩萨入。(法空者、五蕴亦空、如后所明。) 照见五蕴皆空五蕴,即旧译之五阴也。世间万法无尽。欲研高深哲理及正当人生观。应先于万法有整个之认识,有统一之概念。佛法既含有高深之哲理及正当人生观,应知亦尔。此五蕴,即佛教用以总括世间万法者。故仅研五蕴,与研究一切万法无异。蕴者,蕴藏积聚也。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讲录-弘一大师》.doc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11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755273190
  • 文件大小0 KB
  • 时间2016-0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