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有普陀,北有红螺” 北京红螺寺
“南有普陀,北有红螺” 北京红螺寺
作者:-佛教网 时间:2014-11-20 09:58:49 来源: 山门大雄宝殿
[历史沿革]
红螺寺,位于北京市怀柔区城北5公里的红螺山南麓,为历代佛教圣地。始建于东晋永和四年(公元348年),距今已有一千六百多年历史。该寺原名“大明寺”,明正统年间易名为“护国资福禅寺”,公元1663年康熙皇帝来此,建山亭,设御座,植果竹,寺院规模扩大,,僧人300多,占地方园4平方公里。因红螺仙女的美妙传说,当地人称之为“红螺寺”。
红螺寺为“十方常住寺”,千年来一直是佛教圣地,寺院内历届住持多由皇家命派,高僧频出,佛法超凡。金代有著名的佛觉禅师,元代有云山禅师,清代际醒(梦东)法师主持红螺寺,创建红螺净土道场,佛教更为兴盛。光绪年间,印光僧人来红螺寺修学净土法门,后去普陀创建净土道场,所以世有
“南有普陀,北有红螺”之说,际醒和印光分别被尊称为净土宗第十二代、十三代祖师。
际醒祖师
际醒祖师(1747-1810年)河北丰润人,俗姓马,字彻悟、纳堂,号际醒、又号梦东,是净土宗第十二代祖师。
际醒祖师精通经史,23岁出家,遍习圆觉、法华、愣严、金刚诸经。嘉庆五年,到红螺寺创建净土道场,时称法门第一人。祖师专以净土为悦,恒常讲演,劝人念佛。四方学者云集,声名远扬。朝鲜等东南亚地区的僧人也不远万里,前来求经学道,至使红螺寺声名远播,香火日盛。世入称之为:“海内净土首推红螺焉”,际醒亦被奉为净土宗第十二代祖师。其弟子整理出的《梦东禅师遗集》流传至今。
嘉庆十五年十二月十七日,“际醒祖师面西而坐,手结弥陀印,安然圆寂。供奉七曰,面目如生,慈和丰满,白发变黑,光润巽常。二七入龛,三七茶毗,获舍利百馀粒。弟子尊师遗命请灵骨於普同塔内。
1993年4月,怀柔县文物管理所清理普同堂地下室时,发现了际醒祖师舍利搭。经进一步清理,找到了十三颗舍利和三颗牙齿。从此,红螺珍宝——际醒祖师舍利子重现於世人面前,供人们瞻仰。
印光大师
印光大师(1861-1940年)俗姓赵,陕西合阳人。法号圣量,别号常惭愧僧。大师“初读程朱书,受其辟佛之影响,病目几丧明,得闻佛经,始悟前非”。後於21岁时,礼道纯和尚出家。勤习功课,攻读发愿文和龙舒净土文,从中悟出念佛乃了生脱死之道,即专修净土,心不离佛。
清光绪十二年至红螺山资福寺(红螺寺)任住持。在此期间,深入研究经藏;妙契佛心,道业精进。故自缘增修了“净土十要”等著述。光绪十九年应邀南去普陀山法雨寺藏经楼安居阅葳,深研佛教经典,励心精修,号“常惭傀僧”以自励。并闭关二期六载,以期昼夜弥陀,早证念佛三昧。1932年移居苏州报国寺,闭关完成普陀、五台、峨嵋、九华四大名山志的修辑。後到灵岩寺,建立专修净土道场,并创立“弘化社流通法宝”。1937年後,在灵岩寺闭关念佛,拒绝世缘,保待了民族气节。
1940年l0月,大师在灵岩寺圆寂、被奉为净土宗第十三代祖师。著有:《浮土决疑论》、《宗教不宜混滥论》。其弟子辑录的《印光法师文钞》正续篇及《印光法师嘉言录》流传至今。
红螺寺创於晋,起於唐,兴於明,盛於清
“南有普陀,北有红螺” 北京红螺寺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