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聆听,感受生命之美
摘要:美感是一种生命体验,聋校语文教材中的文学作品,生动地反映了自然美、生活美、社会美、精神美和语言美。如何利用这有限的资源,渗透美育,激发聋生生命热情呢?认为要从课堂教学、教材内容、阅读、情感几方面入手,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聋生学好语文,学会解读生命使青春因为有了语文而更加绚丽多彩。
关键词:聋校语文;渗透美育;激发热情
美是旺盛的生命力和健康的生命发展机制。美感是一种深切的生命体验,是针对生命状况的情感倾向。生命就是美,美就是一种生命力的协调,美不在于物的本身,而在于物给人的感受。生命带来了美,有生命的地方就必然存在着美。
美感又称审美感受,它是通过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审美观点、美感具有直觉性,它能通过生动的图像、优美的声音,起到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的作用。耳聋学生由于他们自身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对美育有一定特殊的喜爱和感受,对生命保持着一份原始的美感和热爱,对美好情感也有着渴求和呼唤。学校可以通过长期的美育熏陶,使耳聋儿童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完美的心理结构和心理定向,有利于实现聋童的全面和谐发展,让生命更加具有美感,达到教育目的。美育具有形象性和情境性特点,符合聋童的感知特征,在丰富聋童的情感,培养其想象能力,激发其学习兴趣等方面,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和巨大的感召性。
聋校语文教材虽然浅显却颇具情感与美感性,语文教材中有大量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生动地反映了自然美、生活美、社会美、精神美和语言美,为美感教育开辟了广阔的途径,这些深具美感的文章,多是选自普通学校课本中的精粹,无不是充满情感与美感的文章。教师的重要任务是引导学生感受真、善、美,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就应把握文中的感情激流,领悟字里行间的感情脉搏,使课堂更具美感和生命力。
教师在语文教学中怎样渗透美感教育,激发聋生的生命热情呢?
1、从课堂教学入手,向学生展示生命之美
世间万事万物是具有生命的,传授知识也是具有生命的。聋校语文教材综合性实践性很强,如果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能充分展现语文课的流动美,让课堂活起来,不仅能给学生美的熏陶,美的感染,美的启迪,而且有助于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而语文的流动美包括课堂教学结构、教师教学语言和板书。
课堂教学是师生情感传递、生命相互浸润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先做什么,后做什么,做多久,应根据实际的需要,学生认识和心理发展过程的需要来确定。要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发展学生智力,教师要课前对教材和学生的特点认真研究,对教学方法、步骤作精心设计,对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都巧作安排,使课堂结构具有匀称、疏密得当的特点。这样的清晰的条理美能把学生的注意力牢牢吸引住,从而发挥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于漪老师说过:“语言不是蜜,但是可以沾东西,教师的语言要锤炼,要准确,生动流畅、优美,像磁铁石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语言更是流动的生命之美。它简练、准确,且不失丰富,手语和口语结合,动作流畅,表情丰富多彩,让聋生听的明白,同时不断积累词汇,提高自身语言能力。
板书就是教师把教学构成中的主要内容在黑板上集中地书写出来。一个好的板书,不仅能突出教学重点,解决教学难点,而且能增强直观效果、加深学生的
用心聆听,感受生命之美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