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一位转型记者的心路历程.doc


文档分类:金融/股票/期货 | 页数:约11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11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11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一位转型记者的心路历程
  一、缘起
  孟亮,先后任职郑州多家媒体,以采写批评报道见长。记者生涯生产旺盛期,文稿60多篇发表于《人民日报》《工人日报》等中央级媒体,得过很多荣誉,也因批评报道遭受过挫折。偶然的机缘,特殊的遭逢,终于超越庸常的工作生活开始对记者职业和自己生命的价值深入思考。而后,决然转型,专事孝文化传播,至今已有4个年头。
  近几年,媒介技术变迁速度急剧,加快解构媒介过往积累建构的影响力和吸引力,记者行业面临群体性职业危机,这个职业身份特有的光环正迅速淡去。记者离职、记者创业等诸如此类的报道早已见惯不怪,到哪里去、怎么适应早已成为笔者绕不过去的长问?。
  于是,笔者找到孟亮,探知他转型前后的心路历程,以飨读者。
  二、记者长成时,内心拷问始
  赵智敏(以下全部以“问”代替):谈谈您的记者发达史。
  孟亮(以下全部以“答”代替):1998年10月我到《河南科技报》,开始当起记者。2003年去了《郑州晚报》,做了3个月又回到《河南科技报》,原因是其间一位夜班编辑在编稿的时候把我的名字错写成
“见者孟亮”,第二天早上看完报纸后我直接就走了。当时我很年轻,20来岁吧,总有一个这样的情结:做“三农”报道。
  问:为何有“三农”报道情结?
  答:我认为作为农业大省的河南应该有真正的“三农”记者,如果有人能够坚持10年做“三农”报道,在河南绝对是一流的。但可惜目前没有人做。我开始做记者后,就有这个情结并努力去实践,一直坚持到2004年,那年的“三八妇女节”坚持不下去了:我上了有关部门的省外报道登记表,成了那几年写在此表上最多的那个人,被开除了。
  问:依据是什么?
  答:2000年到2004年间,我在《人民日报》等中央级报纸上发表了60多篇批评报道,全是批评地方的。依照当时的新闻三项教育和相关规定,一旦被有关单位开除,任何单位永不得录用。那天,我从《河南科技报》出来,满眼泪水往北边走,觉得自己非常委屈。河南已经待不下去了,不得已去北京一家杂志社做了几个月的编辑。
  问:后来又回郑州了?
  答:2004年8月《东方今报》创刊,一位私交很好的朋友劝我回郑州。回到河南,在《东方今报》当起记者,改名为杨非,杨是我母亲的姓。刚开始做热线部副主任,后来做特稿日编部主任,再后来做特稿部主任、首席记者,一直到2006年。
  问:2006年为何成为转折点?
  答:我当时有个感觉,互联网时代特稿记者将要无路可走,因为特稿记者发一篇文章,各大网站都会转载,其稀有价值大打折扣。从收入来说,自己的投入很大,收益却很少。那时我虽然在《东方今报》上班,但我给很多报社卖稿子,一个月收入好几千,到2006年我发现已经不行了,特稿记者将要无路可走。
  问:仅仅因为互联网的压迫所导致的吗?
  答:不完全是。做批评报道多年,自己的心灵世界随着采访报道的行走也发生了变化,我越来越觉得,表面上的荣誉和内在的幸福是两码事。过去的报道工作给我带来了很多荣誉,但实际上我越来越觉得自己内在的幸福感并没有增加甚至在减少,以至于到后来越来越痛苦。
  问:怎么回事儿?
  答:没有人理解我,连在县政府工作的爱人也不理解我。有些干部因为我的报道就被抓了起来甚至被判刑,我爱人觉得被我报道出来的干部都过得不容易。有人为了平息事态给我塞钱,我不要,我爱人对这一点也不能理解,她说你收钱多好,人家的位置保住了,你也有钱花了。就类似这样的煎熬。
  其实那个时候已不是简单的痛苦了,我已经明显地感觉不到幸福了,这种幸福感的缺乏不是那种物质上缺乏的不幸福,而是心灵上的,也可以说是缺少信任,觉得周围没有可以信任的人。
  问:嗯,没人理解的孤独,一般人难以承受。
  答:还有一次对我撼动较大的是殡仪馆的报道。2001年我去南阳新野县拍一版殡仪馆美容职业的报道,为此在那儿待了整7天,吃住都在那里。为练采访胆量,夜里一位老师傅让我喝点酒壮壮胆儿,然后12点多拉我起来,冰柜里装着尸体,各种死法:有做手术死的、有出车祸死的。白天跟着那些年轻人、老人给死人化妆,我在旁边拍照,然后去火化炉旁边烧烧人。当时这个采访经历让我明白了一个真相:那就是所有的人最后的结果都是一样的。
  问:这种情形下,去洛阳了?
  答:2006年9月我去了洛阳,当时给自己定了一个目标:花5年时间读懂一个城市,没想到在这里一待就是9年零3个月。
  问:洛阳的报道经历有什么特别的?
  答:2008年汶川地震,当时我跟着当地消防队坐着消防车第一时间跑到灾区,因为不让报道,所以发回来第一篇报道《抗震救灾中的河南力量》只能用通讯员的名字。那篇报道发出去以后得到了省委书记的一个批示,

一位转型记者的心路历程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