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沧浪诗话》与清代诗论.doc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14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14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14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沧浪诗话》与清代诗论
  《沧浪诗话》是中国古代文论史上一部有重要历史地位与影响的诗论著作。《沧浪诗话》诗论体系,主要是在南朝梁钟嵘、唐代殷璠fán、皎然、司空图、宋代姜夔等诗论的基础上形成的。它对明、清两代诗论大有影响。在清代诗论中,叶燮的诗论、王士祯的神韵说、沈德潜的格调说、袁枚的性灵说、翁方纲的肌理说,较有代表性。它们都从正反两方面接受了《沧浪诗话》的影响。今就它们之间的关系,试加探究如下。
  一、《沧浪诗话》与叶燮的《原诗》
  叶燮论诗歌创作的基本精神,是认为诗歌反映了客观的“理、事、情”,相反,严羽强调了诗歌的审美形象。这就决定了他们诗歌理论的侧重点不同。但在他们的不同之中也有某些共通之处。
  第一,关于“理”。叶燮认为,理、事、情,是诗歌创作的客观对象。在理、事、情三者之中,叶燮认为理是事物的本质特征,是关键:“理者与道为体,事与情总实乎其中,惟昭其理,乃能出之以成文”(《与友人论文书》);他又把理与儒家之“道”联系起来,因而《六经》即成了“理、事、情之权舆”(《与友人论文书》)。但是诗毕竟是浓缩着诗人之主观的真实情性的,过分强调“理”,就会把诗写得“非板即腐
”(《原诗。内篇下》),扼杀其艺术生命。为此,叶燮又说他的“理”是指“名言所绝之理”(《原诗。内篇下》)。他说:“诗之至处,妙在含蓄无垠,思致微渺,其寄托在可言不可言之间,其指归在可解不可解之会”(《原诗。内篇下》),其特征是“呈于象,感于目,会于心。意中之言,而口不能言;口能言之,而意又不可解。”(《原诗。内篇下》)叶燮所说的“名言所绝之理”是为了克服“理”的限界而提出的。但是他只从形式的技巧来看,忽视不得不提出“名言所绝之理”的本质的理由。这个理由就是诗歌创作乃是诗人情景交融后创造的诗的意境;诗中的理并不是以单纯的形式技巧形态表现的,而是溶解在诗的意境中。叶燮所说的“名言所绝之理”,与严羽的“尚意兴而理在其中”和“兴趣”毕竟在侧重点上是有不同的。
  第二,关于“情”。叶燮所说的“情”,是离不开理的客观事物的情况。他主张以理为体,以事和情为用。他承认“情之一言,义固不易”(《原诗。内篇下》),“《诗》似专言乎情”(《原诗。内篇上》)。这里的“情”,已经相当符合以情论诗的情。但是叶燮的情性与严羽的情性有根本的差异,叶燮把情规定为外在事物的反映,而严羽的吟咏情性,是把诗人的主观感情倾注在诗里。如果以叶燮的诗论去写诗,显然就容易沉溺于“落言筌”、“涉理路”的泥坑中去。
  第三,关于“识”。叶燮把诗歌创作之道归结于格物致知。他说:
“必先从事于格物,而以识充其力”(《原诗。内篇下》)。他认为识是文学创作的基础。诗人必须辨别、认识事物的发展规律与诗文的精华和糟粕。但是诗歌创作并不只靠读书穷理,因为诗歌创作不是求知活动,而是审美活动。严羽则以“识”为美学标准。他所说的“识”是表达妙悟的一种过程。严羽的“识”是既讲“学力”又讲“别才”,通过两个方面的努力,达到有“兴趣”的境地。叶燮认为有“识”才能有“才”;严羽所说的“识”里面已经包括“才”,为了求“识”,“才”是一种因素,是相辅相成的概念。
  为何对同一诗歌美学范畴(理、情、识、才)两个人的认识不一致呢?从时代环境来看,清代是以考证、理道为主的时代,也是经学占统治地位的时代。叶燮说:“必折衷于道理以后可。”(《原诗。内篇下》)可知他采取折衷于经学的态度。叶燮是以理论的态度论诗的。严羽主要是要探讨诗的内在特殊规律和审美要求,反对宋诗的尚理,不满“以文字、议论为诗”,因此,严羽的诗论比叶燮更符合诗歌创作的实际情况。
  二、《沧浪诗话》与王士祯的神韵说
  王士祯神韵说的基本精神不外乎这几点:崇尚清远冲淡、潇疏闲远的诗歌风格,追求含蓄蕴藉、不著判断的意境美,强调伫兴而就、兴会神到的创作过程。王士祯也喜欢以神喻诗。这就清楚地表现了他与严羽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第一,王士祯一直主张诗歌创作要达到“不著一字,尽得风流”(司空图《诗品。含蓄》)的境界。他说:“诗至此,色相俱空,正如羚羊挂角,无迹可求。”(《分甘余话》)又说:“蕴藉含蓄,意在言外。”(《蚕尾续文》)这种强调意境在笔墨之外,让读者回味无穷,与严羽所说的“无迹可求”、“言有尽而意无穷”相通。
  王士祯认为,只用语言来直露地表现,缺少诗的情韵,则不能创造忘言的审美境界。他说:“若说理,何不竟作语录而必强之为五言七言?”(《居易录》)他反对以说理为诗而缺乏形象意趣的倾向,与严羽反对“以议论为诗”和“尚意兴而理在其中”的观点一致。
  第二,王士祯强调诗歌创作要“伫兴而就”,与严羽的妙悟说相当一致。王士祯说:“‘每有制作,伫兴而就’,余平生服膺此言,故未当为人强作,亦不耐为和韵诗也。”(《渔洋诗话。卷

《沧浪诗话》与清代诗论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14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学习的一点
  • 文件大小34 KB
  • 时间2021-0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