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经四帖疏》纲要(收藏版)
不论何人,信受弥陀救度、专称弥陀佛名、愿生弥陀净土,则百即百生,千即千生,皆生弥陀之报土。
文|慧净上人向上滑动 ↑ 阅读目录目录
壹五部九卷本疏具疏教门行门安心起行
贰弥陀指授诸佛证诚楷定古今尊信如经
叁九品唯凡观经一部佛为凡说非为圣人
肆弥陀报身极乐报土凡夫入报全托佛愿
伍六字名号机法一体具信愿行是正定业
陆要弘二门念观两宗隐显废立从假入真
柒佛立空中显彰弘愿韦提一见得无生忍
捌往生正因在深信心就行立信信行一体
玖五种正行定业称名顺佛本愿决定往生
拾二种深信五种正行意在导归一向专称
拾壹弥陀愿力是增上缘众生念佛即是乘托
拾贰观经内容以施开废引圣道门入净土门
拾叁五部九卷一贯宗旨本愿称名凡夫入报 壹
弥陀示现之善导大师的撰著,现存的有“五部九卷”,其中《观经疏》一部四卷收录于《大正藏》三十七册,余之四部五卷收录于四十七册。
《观经疏》一般称为《观经四帖疏》,具名《观无量寿佛经疏》或《观无量寿经疏》;而从其内容意味来看,也称为《楷定疏》或《证定疏》。此外又有称为《观经义》、《观经要义》、《观经义疏》等。
由其名称之多,可窥知此疏被引用之广与尊崇之高。
《观经疏》于五部九卷之中称为“本疏”或“经疏”,也称为“教相分”、“解义分”、“安心分”,属于“教门”;与此相对,《观念法门》等四部五卷称为“具疏”,也称为“行仪分”、“起行分”,属于“行门”。 贰
《观经》的主题很奇特,令一般圣道门诸宗师难以理解。
亦即韦提希夫人是个平凡女性、十足凡夫,为苦恼所逼;然而在一睹阿弥陀佛住立空中相的刹那,立刻往生决定,悟无生法忍。
又经末“流通分”说:“专称弥陀佛名,必生弥陀净土。”(意译)
而下下品之极重恶人,临终苦逼,狱火来现,仅以十念念佛亦得往生。
这几点是很难让圣道门自力根性的行者理解的。
以证悟而言,单单破见惑,若非宿世积功累德、行诸难行,则不能达到。而韦提希夫人生长王宫,恣意五欲,何曾一日修行?
然而刹那之间,心灵一转而登法忍之位(体悟弥陀救度、信心不退之意)。
又,远离三涂六道的轮回岂是易事?然而极重恶人,无善无行,但念佛名,亦得长揖娑婆,高超极乐。
如是之事,迥出凡夫知见。
因此之故,圣道诸师竞相注解《观经》,而误判韦提希夫人为大菩萨,宿世已曾积功累行,方能于此一会即得无生法忍。并谓十念往生是“唯愿无行”,但作远生之缘,未能今世即生。
如是错解,则《观经》的正机不是凡夫而是圣人,将使《观经》的正意隐而不彰,我辈浊恶求出无门。
这种错解,一言以蔽之:不知《观经》的目的是在显彰“弥陀本愿、凡夫为本”;亦即不知净土门易行他力,执著圣道门难行自力。
因为圣道门须以自己的修行力量,救度自己的生死轮回,然而这是自力难行,故《大集经》言:“亿亿众生,无一得者。”
若完全依靠弥陀佛力的救度,则不论一切善恶凡夫,都能往生极乐,不再轮回六道,故本疏言:“一切善恶凡夫得生者,莫不皆乘阿弥陀佛大愿业力为增上缘。”又言:“托佛愿以作强缘,致使五乘齐入。”
自力他力迥然不同。
而《观经》正是净土他力往生之经,弥陀佛力救度之法;非为圣者所说,乃是为凡夫所说之经。
以佛力故,凡夫之韦提悟无生,极重之恶人生极乐。这全靠弥陀佛力救度,丝毫不靠凡夫自力自得。
所谓佛法有五种不可思议,其中佛力最不可思议,而佛力之不可思议,正是指弥陀的大悲救度之力。
如今善导大师的《观经疏》之所以被称为《楷定疏》,正是大师完全站在弥陀佛力救度的立场,楷正了圣道门古今诸师的误解,判定其是非。
大师于跋文言:某今欲出此观经要义,楷定古今。
所谓“古今”之“古”是“古说”之意,指善导大师以前著作《观经疏》之净影寺慧远、嘉祥寺吉藏、天台宗智顗等之论说。
“今”是“今说”之意,指大师之时代继承净影嘉祥等论说之人及摄论家之说,大师讳号示尊,统称以上诸人谓之“诸师”。
“楷”是楷正、规范,“定”是决定义理之是非;亦即决定义理之是非,作为后世之模板谓之楷定。
由于净影寺等古今诸师,以圣道门自力教的观点解释净土门他力教的《观经》,不能把握《观经》的真实义,因而《观经》真义隐晦,释尊本怀不彰,弥陀佛力不显,净土弘传受阻,凡夫往生之道闭塞。
善导大师见此情形非常痛心而言:“自失误他,为害兹甚。”乃向弥陀、诸佛乞求冥加以撰写此书,判定古今对《观经》所解释的是非,以显明《观经》之正意。
果然,正当开始撰写此书之时,每夜梦中都有一位圣僧,前来指授玄义科文。故此书一出,《观经》真义,犹如杲日当空,朗朗然彻照大地。释尊素怀,弥陀愿力,彻露无遗,念佛之人,如雨后春笋,遍满长安。
是以古德言:“善导独明佛正意”。亦即在当时佛教界中,只有继承昙鸾大师、道绰禅师之正脉的
《观经四帖疏》纲要(收藏版)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