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国企私有化改革
【摘要】 文章通过对英国私有化改革的分析,指出私有化并非国有企业改革的充分条件,并结合超产权理论进行分析,提出国企改革的关键在于引入竞争机制。
【关键词】 国企改革;私有化;超产权理论
国有企业私有化主要是指国有企业资产向私人经济主体出售(Megginson和Netter,2001)。本文就较有代表性的英国私有化路径进行比较,并对结论进行分析。
一、英国的私有化路径及绩效
1979年撒切尔夫人上台后,制订了一套旨在复兴英国经济的政策,其中主要的一项就是大规模推行以股份制改造为主要内容的国有企业私有化改革。英国的私有化进程分三个阶段,由易到难逐步推进,综合运用了交易出售、特许经营和股票上市等方式。
三个阶段具体为:
第一阶段,主要出售那些虽为国有,但已按市场经济模式进行商业运作的企业,如英国石油公司等。这些公司基本上以现有形式被直接出售给私人部门。
第二阶段(始于1984年),私有化的范围扩展到具有自然垄断性质的公共事业部门,如英国电信等。这一阶段私有化主要采取了公开上市的方式。并且设立了专门的监管机构对私有化之后企业所提供服务的质量和价格进行管理,以保护消费者的利益。
第三阶段(始于1995年),私有化的范围扩大到必须依赖政府补贴才能维持经营的企业。这主要包括公共运输系统和邮政系统。这类企业的私有化主要采取了特许经营的形式。
(1)从企业效率上来看。私有化之后,绝大部分企业的盈利均有不同程度地增加。英国航空公司私有化5年后,税前利润增长了213%;自来水公司私有化4年后,税前利润增长了50%(英国《经济学家》)。
(2)从政府收益上看。通过改革,一方面大大减少了政府对于国有企业的财政补贴,另一方面出售国有企业所得及获得私有化企业税款等进一步增加了政府的收入,使得政府从沉重的财政负担中解脱出来。
(3)从消费者实惠来看。私有化之后,在某些行业中,消费者享受的服务和消费品的供给有了很大改善。但在一些自然垄断行业,消费者选择的范围依旧狭窄。基础设施和服务型企业在私有化后,产品与服务的价格大幅度上涨。
(4)从就业的角度来看。国有企业经过私有化改革以后,往往出于提高效率的考虑大规模裁员或降薪,给社会造成了巨大就业压力。%,%,%(《世界经济白皮书》日本经济企划厅)。
二、成功原因:引入竞争机制
在国有股减持问题上,英国遵循的是“先盈利再出售”原则,对于亏损的国有企业,改善其财政状况并提高竞争力,在实现盈利后再出售国有股权。也就是说,私有化并不是英国国企盈利的原因。
以改革前严重亏损的英国钢铁公司为例,1979年保守党上台以后,要求公司提高效率、扭亏为盈,并授权采取各种必要措施。此后,公司根据市场需求状况,削减生产能力,关闭效率低的工厂,裁剪富余人员。从1978-1986年,%,1985年财政年度获利3800万英镑。连续几年盈利后,1988年,公司的股票才正式向公众出售。1988年之前,英国钢铁公司还是国有
英国国企私有化改革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