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歌坐月(侗族)
侗乡的青年男女是幸福的。
“行歌坐月”爹妈不会阻拦,因为他们觉得儿女谈情说爱是有人看得起,脸上光彩。对歌时,小伙子弹琴,姑娘仍在做手中活,但她们都在仔细听,并且心中在想以什么歌来答最好。他们就是在这种“行歌坐月”的社交活动中加深了解,最后约定终身,结为美满幸福的家庭。
鼠年正月初三,是贵州省黎平县顺化镇青年谢俊武和潘婢花结婚的大喜日子。这一天,寨子里的族人们以侗族特有的方式为他们举行了盛大的婚礼。这是婚礼中最热闹的一天。
抬红猪、挑酸鱼、挑糯米、抬米酒……上百人组成的送亲队伍,簇拥着盛装的新娘和伴娘,一行人一路放着鞭炮浩浩荡荡前往女方家走去,场面煞为壮观。行歌坐月
俊武和婢花是在“行歌坐月”中认识的。
那天夜幕刚刚降临,他和寨子里的几个小伙子拿着自制的牛腿琴、琵琶等乐器,踏着斑斑点点的月光,一面拉着琴弦,一面哼唱邀约歌,从喜爱的姑娘吊楼下走过。悠扬的琴声歌声拨动了姑娘们的心弦,于是,她们急忙放下手中的活计,推开窗子往吊脚楼下窥视。
婢花一眼就看上了俊朗的俊武。她打了一个小小的手势,示意他进楼。不过,并不是所有的小伙都如谢俊武那样幸运,那些姑娘们看到自己不喜欢或不认识的人来邀约,急忙将窗户关起来不去塔理。
侗乡的青年男女是幸福的。“行歌坐月”,爹妈是不会阻拦的,因为儿女谈情说爱是有人看得起,自己脸上也光彩。对歌时,谢俊武弹琴,潘婢花仍在做手中活,但心里却一直在仔细地听着,想着以什么歌来答最好。他们就是在这种“行歌坐月”的社交活动中加深了解,最后约定终身,结为美满幸福的家庭。
篝火迎亲
早在年三十,新郎谢俊武就把新娘偷回家,而本寨其他的“勒勉”年轻姑娘和“勒汉”小伙子,就要在半路上以“篝火迎亲”的方式捉弄新郎和新娘。
这天,侗寨在黑沉沉的夜空下枕着大山腰进入了梦乡。只有那连接村寨的要道,岔路口、小溪旁,三堆五堆篝火,时明时灭,篝火旁围着侗家的男青年,闪着疲惫的眼睛……
岁阑年尽,寒气逼人,这些小伙们何以不在家休息,跑到村边路口烧火干什么呢?原来他们在等着看“接”新娘。男青年们早有准备,为新娘设计好走的路线。他们在别的岔路、小路,或是他们认为新娘不应该走的道路上,铺上烂塘泥,撒上阴沟水,只留下唯一的通道。一身新娘打扮的婢花别无选择,只好
“乖乖地”按照他们设计的路线朝篝火边走来。
当她走近第一堆篝火旁时,睡眼惺忪的守火人顿时精神振奋,悄悄溜入暗处。篝火的亮光将新娘的睑蛋映得红红的,兴奋和害羞交织在脸上。此时,暗地里蓦然响起“呜唬”的欢呼声,这是守火人快乐的叫喊。声音在夜空中传了很远。守在下一堆篝火的人们听见了,激动异常,赶快添加柴草,迎接新娘。这样上堆篝火送,再,下堆篝火接,在灯火的指引下,新娘顺利地走进了婆家门口。
“三回门”与“娘伴”
按照侗乡的风俗,举行婚礼的三天喜期里,新郎新娘是不能同房的。
新娘潘婢花要经过“三回门”,就是婚礼后新娘在郎家和娘家之间来回三次,才在郎家屋内“坐家”。新郎家打发伴娘第一回去接新娘时,要选择一个吉日,在婚礼时客人送的礼物中选一些拿到新娘的家里分送给她的爹妈和亲人。礼物贵重和多少虽然不定,但酒肉是不可缺少的。伴娘来到潘家,新
行歌坐月(侗族)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