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州历史】从汝州走出的国家重点大学
1948年,中共中央中原局、中原军区在临汝县(今汝州市)成立中原军政大学,刘伯承司令员任校长、政委。68年过去了,汝州人不禁会问:当年的中原军政大学从何来?今何在?一、中原军政大学的前世中原军政大学的前身是豫陕鄂军政大学。1947年8月,由四纵、九纵、38军组成的陈谢大军强渡黄河,挺进豫西,开辟了豫陕鄂解放区。解放战争的飞速发展,新区的迅猛扩大,要求及时培养大批军事、政治干部,以适应军队和新区政权建设的急需。1948年春,豫陕鄂军区参照延安抗日军政大学模式,以四纵随营学校为基础,将第五军分区军政干部学校、鄂豫皖干部训练班、九纵随营学校等合并,组建了豫陕鄂军政大学,陈赓任校长、政委,校址在鲁山县文庙(今鲁山县第一高级中学老校区)。 二、中原军政大学在临汝1948年5月16日,豫陕鄂军政大学从鲁山出发,冒雨行军三天,抵达临汝县,入住文庙(今汝州市文化局和汝瓷博物馆),部分学员分住城外西北的板长庄等地。这时,新的中原军区刚刚成立,根据革命形势的发展和军队建设的急需,决定将豫陕鄂军政大学扩建为中原军政大学,中原军区、中原野战军司令员刘伯承兼任校长、政委。
中原局、中原军区领导十分关心中原军政大学的建设。刘伯承、陈毅(中原局第二书记、中原军区和中原野战军第一副司令员)、邓子恢(中原局第三书记、中原军区和中原野战军第一副政委)、张际春(中原军区和中原野战军第二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李达(中原军区、中原野战军参谋长)等曾亲临学校作报告。
当时,学校有1000多名学员,实行军队化管理。学员入学时先介绍个人经历、家庭人口、土地、经济状况及家庭成员的历史和社会关系等。学习内容有社会发展史和中国革命史、形势和任务、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等,主要解决学员的阶级立场和政治方向问题。师生们睡的是地铺,吃的是小米饭、玉米面窝头和野菜,背包和砖头当座椅,膝盖是课桌;没有课本,采取集中上大课记笔记和分组讨论相结合的方式教学;没有钢笔,用线把笔尖绑在筷子或竹棍上自制成“蘸笔”,“洋蓝”加水便成了墨水;没有本子,有的学员将古版书双页割开,利用没有印字的背面写字。虽然条件非常艰苦,但是,学员们精神饱满,积极向上,不少人经过学习和锻炼成为军队和地方的骨干人才。
学校迁往临汝时,正值麦收,学员奉命参加临汝、郏县、襄城三县的夏屯,即夏季公粮征收。下乡之前,集中半月时间学习夏屯政策、工作纪律和划分农村阶级问题。这时,临汝县民主政府刚从汝河南搬进县城。汝河以南基层政权建立较早,干部较为稳定,公粮比较好征。汝河以北大部分地区的反动武装势力仍是夜聚明散,贫苦农民站出来当村干部的很少,有些村长既为民主政府工作,又为地主、土匪办事,被称为
“两面政权”。根据这种形势,参加临汝县夏屯的学员分配在汝河以北。他们同区干部一起,白天催收公粮,夜间轮流值班,以防土匪偷袭。两个多月的夏屯,学员们在实际工作中经受了锻炼,不仅出色地完成了夏屯任务,也提高了阶级觉悟和政策水平,初步学习了走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
中原军政大学在临汝期间,积极支持和配合中共临汝县委、县政府的工作,例如,9月17日,军大和县委、县政府组织了中秋节大搜查行动,抓获了一批匪霸、特务分子,有力地稳定了社会秩序,保障了县委、县政府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军大还为临汝县培养了一批军事、政工干部,为
【汝州历史】从汝州走出的国家重点大学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