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第二节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迅速发展形成:建国初期通过没收官僚资本,建立原因: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国营经济等措施开始形成, 1956 年底制弊端日益暴露,严重①建国初期对恢复国民经济,对生产资料阻碍生产力的继续发展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都起过积极作用评价②弊端表现:政企职责不分,国家对企业统的过死;忽视商品生产、价值规律;分配中平均主义严重,吃“大锅饭”,企业缺乏自主权等▲以上是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环节, 但不包括:土地公有制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前提:坚持社会主义制度▲我国实行改革开放的根本保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根本目的: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质:局部调整生产关系(或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与发展) ▲开放实质同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992 年党的十四大) 原因:党中央正确总结了合作化和公社化的经验教训,改革农民公社体制安徽、四川首先试行包产到组、包产到户的农业生产责任制对内农村内容全国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 ▲实质:在土地公改革有制基础上使农民获得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 ,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 ▲创举;长远意义: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现代化) 意义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农业的发展农村改革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发展▲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农村发生的变化中影响最深远的: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要形式的生产责任制(或普遍实行多种形式的生产责任制) ▲我国农村产业结构的变化是: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的发展▲农村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但没有涉及所有制变化内容: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逐步扩大企业自主权(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出发点)、城市增强企业活力( 中心环节),到 1985 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主要是:所有制结构改革、管理体制改革意义:城市经济生活出现前所未有的活跃局面▲城市经济体制改革还包括:教材 P128. 小字▲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涉及所有制变化对外开放 2 对内改革前提: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原则:平等互利对外开放目的: 吸收利用外资,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经营管理经验,( 直接目的;也调整生产关系) 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 根本目的) 1980 年正式确立在广东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厦门设置经济特区▲对广东、福建对外经济活动实行特殊优惠政策的有利条件: 靠近港澳、华侨众多步骤▲ 1988 年海南岛成为经济特区▲经济特区吸收外资学习技术经验的各种形式:来料加工装配、补偿贸易、合资经营、合作经营、外商独姿经营 1984 年开放天津、上海、福州、广州等十四个沿海开放城市( 地图) ▲注意与近代史上开放的通商口岸联系设立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南三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迅速发展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