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汪寿阳研究员的文章,无论是对老师,还是学生,都有很大的启发,特此推荐。华东经济学人汪寿阳,男, 1958 年出生。 1982 年1 月毕业于中山大学自动控制专业, 1986 年在中国科学院系统科学研究所获运筹与控制专业理学博士学位, 1987 年-1988 年在荷兰 Delft 理工大学运筹学系任博士后研究员。现为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副院长,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管理学院副院长, 中国科学院管理、决策与信息系统重点研究实验室主任。兼任中国系统工程学会副理事长、中国运筹学会副理事长、 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Knowledge and Systems Sciences 执行理事、 10 种国际学术期刊和 8 中国学术期刊的主编、副主编或编委以及海内外 20 余所知名大学的兼职教授或名誉教授等职。汪寿阳曾为8 种国际重要期刊(如 IIE Transactions, Annals of Operations Researc h和 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 ) 担任某一专卷( 专辑) 的客座主编( Guest Editor )。汪寿阳的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决策分析、谈判设计、物流管理、金融管理、计量经济学等领域。与国内外学者合作在国外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 90 余篇(其中被 SCI 或 SSCI 收录 70 余篇) ,在海内外出版专著 10 部。由于他在研究工作方面取得的成就,先后获中国科学院青年科学家奖、中国青年科技奖、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等。他于 1996 年入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和第一批入选国家人事部“千百万人才计划”。努力成为一名合格的研究生指导教师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汪寿阳讨论内容一、吸引优秀考生二、学生品德和信心的培养三、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四、研究生综合素质教育五、打基础与出论文的矛盾六、研究方向和论文选题与“个性化定制”七、培养计划的制定与实施八、研究生参与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研究九、对学生关怀与严格管理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指标体系与最近的调查一、吸引优秀考生我们的一些较为成功的做法, 包括(1) 开放日( Open Day );(2) 到大学给高年级本科生和研究生(而不是老师)作学术讲座的同时进行招生宣传; (3)组织导师集体去外地的重点院校去作学术讲座和招生咨询;(4) 招生网页、导师主页和宣传小册子的制作;(5) 暑期研讨班( Summer School ) 与大学生夏令营最近几年, 我基本上是在 80 个北京大学与清华大学的免试推荐生中选择 1-2 个成为硕士生;博士考生的录取率为 1/25 - 1/20 。二、学生品德和信心的培养思想品德和科学精神的教育是研究生培养工作中的一个重要方面。经常邀请一些国内外著名学者给学生讲爱国主义、讲如何做人、讲如何做学问。他们的现身说法, 有很好的感染力, 对学生的教育与影响很大。例如,(1) 请刘源张院士讲他在 50 年代回国后如何在艰苦条件下研究与推广“质量管理”的、讲他文化大革命被投到监狱 8 年时间也一直没有放弃对党和国家的热爱与信心、讲他在粉碎“四人帮”后如何成为一名共产党员的故事;(2) 请许国志院士讲钱学森同志的故事和他自己是怎样看待“名”和“利”的(许先生一生淡泊名利、只讲对社会的贡献);(3 )请成思危副委员长讲如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争取成为社会栋梁等; (4 )请日本京都大学的 教授和日本先端科技大学的 教授讲日本的大学是如何节约能源和纸张等的、讲日本的大学是如何进行“德”的教育的; 研究生的信心建立是成功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我们也有不少研究生来自一些非重点院校, 他们刚来时往往信心不足。通过一些方式来帮助学生树立大的理想与信心,例如给他们讲述华罗庚、袁亚湘、周向宇等教授的故事; 让他们与吴文俊院士、 Elekland 教授等著名科学家座谈, 让他们感受到这些大学问家并不是高不可及的, 只要努力他们也是可以做出有影响的工作的; 请毕业生李浩、邓小铁、张寿武、李仲飞讲述他们自己的故事。我们的毕业生在毕业时,总是对未来充满了信心。三、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日就能完成的。要不断给他们“灌输”什么是“创新性的研究”。并指导他们树立做重要创新性研究工作的信念; 给学生选题时明确要求: 小的改进工作不做, 尽可能从理论框架上考虑问题; 在讨论班中, 有目的地组织研究生们读一批 Nobel 经济科学奖获奖者( 和相当水平的学者) 的原著来理解这些著名学者们当时是怎样考虑问题的; 定期安排研究生们报告他们自己的研究工作,在报告时必须讲 2点:(1) 与国际上( 本
汪寿阳和他的学生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