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浙教版七年级下科学第二章对环境的察觉知识点总结.docx


文档分类:中学教育 | 页数:约4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4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4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七年级下科学第二章对环境的察觉知识点总结
第一节:感觉世界
1、人的感受器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痛觉、触觉、冷觉和热觉 ,其中冷觉和热觉又
可统称为冷热觉。
2、人的感觉器官有: 眼、耳朵、鼻、舌、皮肤 等。
3、对热觉最敏感的部位是 七五,对触觉最敏感的部位是 指尖。
4、嗅觉的形成:气味-嗅觉神经末梢(接收刺激)-嗅觉神经(将信息传递到大脑)-大脑
(形成嗅觉)
嗅觉的特点:①长时间处于某种味道的环境中,会因为大脑的 嗅觉中枢适应(疲劳) 而闻不出这
种味道;②嗅觉敏感的程度因 生险,动物种类和气味种类 等的不同而不同。
5、舌头表面的每个 味蕾上都有 味觉细胞和味觉神经。
味觉的形成:食物-口腔(食物中的化学物质溶于唾液)一 味觉细胞(接受刺激)一味觉神经(将
信息传递到大脑)一大脑(形成味觉)。
6、舌的不同部位对味道的敏感性不同
味道




敏感区域
舌侧(中)
[舌尖
:舌根
舌侧(前)
7、进行P5的活动时,在每吸入一种溶液前都用清水漱口,以排除上一次实验的影响(或干扰) 。
第二节声音的发生和传播
1、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 声源。声音可以在 固体、液体和气体 中传播。声音在 真空中不能传播。
2、声音发生的条件: 振边;声音传播的条件: 需要介质;声音传播的方式: 声波。
3、在15c的空气中,声音传播的速度为 340米/秒。
第三节耳和听觉
1、耳的结构:①外耳包括耳廓、外耳道:
②中耳包括 鼓膜、鼓室、听小骨、咽鼓管;
③内耳包括 耳蜗、前庭和平规管。
2、耳的主要功能:听觉和保持身体平衡。位觉感受器在前庭和半规管中(解释晕船、晕车现象)。 3、听觉产生过程:耳廓(收集声波)一外耳道一鼓膜(将声波转化为振动)一听小骨(将声波扩 大并传导)一 耳蜗(接受刺激、产生信息)一 听神经(传导信息)一 大脑(产生听觉)。
4、遇到巨大的响声时,迅速张嘴,捂紧双耳是 使鼓膜内外气压保持平衡、避免鼓膜被震破 。
5、乐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声音的高低(频率越大,音调越高)
响度一声音的强弱(振动幅度越大、离声源越近,响度就越大)
音色(与发声体的性质、形状、发声方法有关)
6、物体在1秒内振动的次数叫 频率,单位是赫兹(Hz)。人的发声频率大约在 65赫兹至M 1100赫兹之 间;听觉频率大约在 20赫兹到20000赫兹之间。高于 20000赫兹的声波叫做超声波,低于20赫兹 的声波叫做次声波。
第四节光和颜色
1、正在发光的物体叫做 光源。如太阳、燃烧着的蜡烛、开着的电视的屏幕、萤火虫等。
2、光的传播特点:光的传播不需要介质’:光在同一种均匀物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①小孔成像 ②影子的形成③月食、日食④步枪瞄准、列队排整齐) 。光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最快(3X 108m/s).空气
中次之。光年是 长度单位。1光年=3X108米/秒X 365X 24X 3600秒= 1015米。
3、光的色散:白光经三棱镜折射后,彩色光带中颜色的顺序:红、橙、黄、绿、蓝、靛、紫。其中 紫 色光的折射角最大, 红光最小。所以白光是 、橙、黄、绿、蓝、靛、紫等多种 单色光 混合而成。
4、看不见的光:①红外线的应用:红外测温仪、红外夜

浙教版七年级下科学第二章对环境的察觉知识点总结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4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cjl201702
  • 文件大小403 KB
  • 时间2021-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