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赤壁赋
【前课准备】
1、借助对话单充分预习课文,理解文中语句,勾画疑难点。
2、用二十分钟左右,C层同学完成自主学习部分,A、B层在完成自主学习部分的基础上思考合作题目,并形成文字答案。
3、认真书写,独立完成,规范作业,及时上交。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流畅地翻译全文,掌握相关的文言现象。
2、能力目标:通过比较理解文章主旨。
3、情感目标:从写景状物中读出作者的情感变化,并与《前赤壁赋》联系,理解作者被贬黄州时期复杂的思想感情及其成因。
对话过程:
【知识链接】
苏轼平生受过两次严重的政治迫害,第一次是42岁那年因“乌台诗案”而被贬至黄州,一住四年。第二次是在59岁时被贬往惠州,62岁时贬至儋州,到63岁才遇赦北归,前后在贬所六年。虽说苏轼早就名震文坛,贬至黄州后且因畏祸而不敢多写诗文,但黄州时期仍是他创作中的一个高峰。散文如前、后《赤壁赋》,诗如《寒食雨二首》,词如《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名篇都是创作于此时。
贬谪生涯使苏轼更深刻地理解了社会和人生,也使他的创作更深刻地表现出内心的情感波澜。苏轼对苦难并非麻木不仁,对加诸其身的迫害也不是逆来顺受,而是以一种全新的人生态度来对待接踵而至的不幸,把儒家固穷的坚毅精神、老庄轻视有限时空和物质环境的超越态度以及禅宗以平常心对待一切变故的观念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做到了蔑视丑恶,消解痛苦。这种执著于人生而又超然物外的生命范式蕴涵着坚定、沉着、乐观、旷达的精神,因而苏轼在逆境中照样能保持浓郁的生活情趣和旺盛的创作活力。
时年45岁的苏东坡所写的赤壁二赋在我国文学史上传为美谈,前后相隔三个月。文天祥《读赤壁赋》云:“昔年仙子谪黄州,赤壁矶头河漫游。”宋代的唐庚认为“东坡《赤壁》二赋,一洗万古,欲仿佛其一语,毕世不可得也”。巴金曾说读《前赤壁赋》,可以给人一种潇洒神奇、出尘绝俗的美;同样,读《后赤壁赋》,它也可以把我们带入一个陶然忘忧、随缘自适的自由天地。全文以时间为序记述了“我”与“客”重游赤壁的经过,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禅趣幽远。
自主对话
【生本对话】——读书百遍而义自见!
是岁十月之望(望:农历每月十五)
二客从予(从:跟随,跟从)
顾而乐之(乐:意动用法,以……为乐)
行歌相答(歌:动词,作歌)
今者薄暮(薄:迫近)
以待子不时之须。(预料不到的时候,“须”通“需”)
曾日月之几何(曾:才,刚刚)
履巉岩(履:践踏,踩)
予乃摄衣而上(上:名词活用为动词,上岸)
披蒙茸(披:分开)
反而登舟(反:通“返”)
横江东来(东:向东,名词作状语)
掠予舟而西也(西:向西飞,方位名词作动词用)
羽衣翩跹(羽衣:名词作动词,穿羽衣)
归而谋诸妇(诸:兼词,之于)
盖二客不能从焉(相当于“之”,译为“我”)
3. 特殊句式:
①草木震动。(被动句)
②以待子不时之须。(省略句,省略介词“以”的宾语“之”)
(1)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
这时霜露已经降下,树叶全都脱落。我们的身影倒映在地上,抬头望见明月高悬。
(2)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须。
我有一斗酒,保藏了很久,为了应付您突然的需要。
(3)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才相隔多少日子,上次游览所见的江景山色再
后赤壁赋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